夏管全面提速 一路增质追“丰”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4-07-04 01:40

千里泛绿,沃野“耕”新。

仲夏,走进北大荒集团嫩江农场有限公司的广袤田野,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一株株豆苗齐整整地在田里“列队”,翠绿欲滴,生机盎然,随处可见农技人员辛勤耕耘的身影,随处可见丰收的“希望”在奋力生长……

为实现秋粮丰产丰收,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全面抓好夏管的同时,还多渠道、多环节落实科学田管,狠抓“质”的提升。

豆苗齐整整地在田里“列队”

田间有“耳目” 中耕到位促壮苗

七月初,走进嫩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11#2的大豆地,一垄垄绿色大豆枝繁叶茂,株高都在36厘米左右,苗情长势喜人,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精气神十足,大型农业机械正在进行着二遍中耕作业,使土壤“舒筋活血”,让急需营养的大豆、玉米苗在温度回升的条件下“吃饱喝好”。

“为了因地制宜开展作业,我们农业技术人员每天大概至少在田间地头走10公里以上。我们主要查看大豆是否长到2至3片复叶期,这时候中耕可以达到蓄水保墒、消灭杂草、促进作物快速生长的作用。而玉米长至6展叶左右,小喇叭口期,我们就要全面展开玉米根基追肥作业了。”这几日,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技术人员陈伟每天深入各个地号查看苗情长势,监督指导工作。

“今年,我们驾驶员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对中耕施肥机械进行了双苗带施肥改装,这样做就能使肥料离根系更近。”嫩江农场有限公司驾驶员杨海城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说。

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技术人员深入各个地号查看苗情长势,监督指导工作

“这块追肥作业,垄沟深松达到了30厘米以上,施肥的深度在8至10厘米,施肥带与苗带之间的距离在5米左右达标。”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崔兴华表示:“在中耕作业中,9个管理区农业技术人员全部下沉一线,对机车作业速度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机车驾驶员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保证做到耕深一致,不压苗、伤苗,作业到头到边。副杆尺深度不低于20厘米的标准,力争达到深、宣、透、齐的目的,为作物快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地里有“医生” 化控作业保苗墒

连日来,随着气温升高,为保障玉米营养均衡,防止雨水条件好玉米“疯长问题。在嫩江农场有限公司8#1地块,远远就看到了一台灵活高效、作业精准的全智能凯斯4440自走式喷雾机,展开36.3米长“天使的翅膀”,喷出了成烟雾状的药剂均匀喷洒在田间,为作物的茁壮成长“清除隐患”,放眼望去,在蓝天和绿植的映衬下,绘出了一幅千里沃野夏管忙的壮美画卷。

大豆枝繁叶茂,株高都在36厘米左右,苗情长势喜人

“目前,玉米生长已临近拔节期,我们对保苗密度超过5500株/亩地块按时进行化学调控处理,玉米拔节期在叶面喷施专用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可有效降低基部2至6节间长度、增加茎粗、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是实现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嫩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副主任田野表示。

据了解,在今年化控作业中,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共计统筹调配喷药机9台,日作业量可达4万亩,2天既完成全场玉米化控任务。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在精准施药工作严格把关,积极推进农业“三减”措施、增加助剂应用面积,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种植,减少高残留农药使用同时,还应用了新型扇形防风喷头,可在四级风内正常作业,同时减轻药剂漂移现象,进一步节省了农药使用量,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齐步推进。

云端有“大脑” 筑牢防线护粮安

眼下,正是夏管时期,为避免强对流天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嫩江农场密切监测天气变化,超前谋划、科学布控,牢牢绷紧防雹安全这根弦,扎实做好防雹各项工作,为全场45.2万亩农作物健康生长撑起一把“保护伞”。

加大人工防雹防护力度

走进嫩江农场有限公司气象站,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记录云图数据,在对天气实时监测的同时,利用微信发布最新的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及时性、敏锐性、针对性,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们24小时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加强天气预报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利用先进仪器强化数据精准分析,重点做好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做好预防工作。”嫩江农场有限公司气象站站长杨晓文介绍说。

“嫩江农场有限公司设立了11个人工防雹作业点。目前,10门37高炮和2门火箭炮全面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准备抵御灾害的袭击,在防雹作业期间,所有防雹工作人员坚持每天24小时昼夜值班待命。目前,已出动车辆15台,开展防雹作业22次,一共发射了312发高炮炮弹,有效防止了冰雹的袭击。”嫩江农场有限公司防雹办主任曹睿说。

为从源头上防止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影响,切实加大人工防雹防护力度,嫩江农场有限公司还建立了覆盖各作业区的气象监测网站,开发了气象信息服务系统、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群等多渠道将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各管理区生产管理者传递,构建起了覆盖全场的气象“防护网”。

通讯员:张红阳;记者:刘畅 姜斌;摄影:庄天宇;视频:庄天宇 刘畅;编辑:王佳琦;审核:王枫;统筹:王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