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故事·走进龙江非遗|龙江皮影戏续写传奇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4-10-15 06:55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龙江皮影戏曾经有《秃尾巴老李》作为唯一进京国庆献礼皮影戏剧目的辉煌。近年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在剧目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传承与创新,续写龙江皮影戏传奇。

光阴荏苒,不负韶华,未曾改变的是龙江皮影人的热爱与情怀,坚守与责任。

操纵自如:勾妙影,点龙睛,刀笔翩跹既是刻画,也是一次次突破

纤细笔触勾勒出似蹙非蹙笼的烟眉,蓝、绿为主色绘出裙裾飘飘,王佰惠笔下眉目含情的林黛玉逐渐“苏醒”。

“绘稿、上色是关键工序,使影人形象更有立体感和写实。”王佰惠说。她是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人设计、雕刻制作人之一。在老师于久文和她两代人的努力下,龙江皮影戏在人物面部加入创新晕色,弥补了阴刻镂空单面空白部分的“美中不足”。

龙江皮影戏影人装订调试

刀笔翩跹,光影生姿。细看林黛玉青丝,每一条发丝都是张开的,线条粗细有度,不需舞动便像活了一般。“传统龙江皮影戏人物的‘头茬(影人的头部)头发,都是粗线条或通过绘画展现,我运用压刀加上转刀手法,克服刻线不细、细则易断等种种困难,经过三次尝试,最终完成了雕刻。”王佰惠说。

皮影制作是一项古老而精细的手工艺,需经过制皮、设计、过稿、雕刻、上色、装订等多道工序。“头一年我连一张牛皮都没摸到,一天八小时就是练习刻纸、推刀技巧,线要直、弧度流畅,手指被刻刀割破了,包扎一下继续练……”1999年,四年专业学习毕业后,王佰惠来到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

在王佰惠眼中,老师于久文话不多,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皮影之旅。“老师在工作室一画就是一整天,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老师‘一专多能令我钦佩……老一辈皮影人对待传统艺术执着而专注,我只有更努力才能更好地传承龙江皮影。”王佰惠如是说。

怎样才能画好一个影人?王佰惠的答案是,要走进其内心。“根据人物特点设计,不了解透彻,画出来是没有神韵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她留心观察生活找素材,寻找创作中的灵感。

新剧目《哪吒与三太子》,是王佰惠首次独立设计,她与娄秀红、刘家恺组建的雕刻制作三人组,共同制作新剧目所需的影人,可谓挑战重重。

“传统龙江皮影戏影人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大胆采用了哪吒正面、七分相的设计,立体呈现难度大,画了30多张哪吒正面、侧面头像,为完成其‘三头六臂的特效,在影窗上反复试验、修改图样,从画稿到装订,环环相扣,每个细节都会影响着整体呈现效果,20多个影人,做了整整一年。”

为了让龙江皮影戏影人的面像“活”起来,她从未停止钻研。在设计上完成了一次次突破——设计七分相、正面等造型;在结构上尝试了更多的分节,使影人的手指、脚趾关节都能活动;将卡通形象、现代元素融入设计……天道酬勤,王佰惠先后荣获国家级集体奖三项,个人省部级奖十余项、集体奖十余项……

影人称手、操纵自如,是最大的褒奖!王佰惠、娄秀红、刘家恺雕刻制作三人组,用心刻画出龙江皮影戏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意韵。

龙江皮影戏演出现场

人偶合一:学会快,学精难,既是功夫,也是用心琢磨

“学会快,学精难,要想操控自如,首先要沉下心。人偶合一,既是手上功夫,也是用心琢磨。”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团长、市级非遗传承人康然然,经过20余年积淀,对龙江皮影戏的理解愈发有质感。

康然然师从薛兆平、穆玉芹,两位老师常找她谈心,从老一辈艺人教诲和演出实践中她悟出皮影戏表演没有捷径,只有勤学多练,肯琢磨!从分签、捻签、力量等基本功开始练起,她的手指上磨出了一个个茧子,鲜活灵动的表演便是在一年近百场戏的磨砺中实现的。

“要么不做,要做就认真做好”,康然然骨子里有股要强劲儿,瞄定表演方式上创新,她开启了一个个全国首创——她现场演绎从一个个关节组装影人,表演方式更多样化;她专程赴湖南自费学习手影,创作《梦·幻》突破了单一的表演形式,手影、皮影、人影“三影”结合;她连续八届参加全国木偶皮影界最高奖项——金狮奖比赛,7次获奖,每次她都能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武打戏是龙江皮影最精彩、也最考验功力的。“龙江皮影戏注重肢体表演,双手各持3至5根竹竿,呈现出打斗中的灵活身法,还要契合锣鼓点,没有十年功底做不到形神俱佳。”她说。

精彩纷呈的皮影戏,背后是多少的默默付出。康然然介绍说,排练《哪吒与三太子》武打戏,全身都在用力,大脑随着剧情飞速运转。哪吒做跳的动作,我在表演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跳,一场武打戏排练两三次下来,手累得直发抖……“灯光、配乐、设计、配音等演职人员,只因为热爱皮影戏,甘当幕后英雄。一部戏创排,大家各抒己见,直到打磨出精品。”康然然说。

“印象最深刻的是《秃尾巴老李》选段《江边寻子》,我表演操纵的是龙母,每一次表演,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与饰演角色命运、心理共情;表演谢幕后,起伏的心情仍难自已……”谈起表演心得,康然然颇有感触,“皮影戏影人是没有表情变化的,喜怒哀乐,只有靠我们把感情融入双手的表演中,才能为皮影注入生命力。”

灯火阑珊,已是晚上七点多,康然然和演职人员结束了当天的下乡演出。“每逢节假日,都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为了演出我们住过化妆间、住过舞台后台,什么样的条件我们都遇到过;无论住在怎样的环境,都不会影响我们见缝插针地排练磨合。”自早上六点从哈尔滨出发忙到现在,可只要一演出,她就忘记了所有的疲惫。

“择一事,终一身。龙江皮影戏已经变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离不开这个心心念念的舞台……”康然然的眼神中,满含深情与眷恋。

龙江皮影戏演示

传承创新:不言败,不畏难,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

说起皮影戏的传承创新,首届全国金狮奖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令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沛难以忘怀。

“什么技艺是别人没有的?”本就爱琢磨研究的王沛冥思苦想,灵感一现:她想到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毛笔写反字”的绝活。“若在影窗后面写反字,观众看到的恰好是正字。”但创演的过程,却遇到一连串难题:在立体影窗上,现场作画题字——怎样使墨水在画纸上大面积着色?怎样不让笔尖下垂影响书写?由于光的折射会产生偏差现象,在成像时影人怎样才能“握住”笔?“N次尝试,一次次失败,我始终坚信总有一次会成功……”最终,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母子情》创演成功。

对于创新,王沛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持之以恒:她请教北京大学化学博士,通过反复试验油和水的配比,把水影画(在水上作画)变成了现实;她把剪纸、沙画、水墨画等表演形式,与皮影戏相融合,使表演方式更趋丰富;运用多媒体,让皮影戏舞台布景、场景切换更流畅……不畏艰辛、大胆探索,创新完善每一个攻坚细节,王沛把创演比喻成翻越艺术的高峰,依靠团队的智慧挑战巅峰,龙江皮影人跨越了心中的一座座青山,永不止步。

龙江皮影戏怎样才能传承更久远?对此,王沛一语中的:“不仅是创作思路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传承!在剧目发展方向上,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创演,延续老一辈龙江皮影人‘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创作更多的皮影戏经典,这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

独木难成林,众木聚则成森。2013年,时任皮影剧团长的王沛,思索着用共同的目标,把团队每个人都带动起来!她吸纳康然然、廉兴利等骨干力量,共同参加剧本编剧、剧目表演,使得《哪吒与三太子》精彩呈现。2019年2月,《哪吒与三太子》被列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剧本扩展、展演迫在眉睫!背水一战,王沛着手剧本再创作后,则兵分两路——旋即开始雕刻制作新角色影人;一改初次排练“不拘小节”的习惯做法,反复推敲每个细节……“我们团队并肩作战的力量是非常强的!”王沛说。历时4个月,《哪吒与三太子》由七分钟小戏演绎成为中型经典剧目。

无语言戏《古诗·所见》,亦是传承创新的另一佳作。“传统剧目《鹤与龟》《三个和尚》都是无语言戏,其必须通过肢体表演,让大家能看懂,极具观赏性。”王沛介绍说。 袁枚笔下的古诗,怎样用皮影呈现出来?《古诗·所见》大胆尝试用皮影、水墨画、古诗、民乐四种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以“动”的皮影表演,展现“静”的古诗内涵,诠释了诗人思乡情切的深远意境。功夫不负有心人,实景课堂非遗篇《龙江皮影戏》,来自意大利、葡萄牙等十个国家的师生在线观看《古诗·所见》,吸引了总计8932个登录点的点击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海外声名远播。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早在2013年,院团就开始走访老艺人录像,对“老影人”拓稿、剧本等“老物件”拍照进行数字化存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承体系;每次演出,王沛都拍照发朋友圈,一个个工作记录累积成为资料;动员于久文、包锋、朱迂龙等老师捐赠老影人、曲谱等珍贵资料……“龙江皮影戏挑大梁的主创、演职人员年龄已四五十岁,培育专业人员须十年磨一剑,亟需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皮影戏表演、皮影设计专业,为龙江皮影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能。”言语间,王沛祈盼能早日“如愿”。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2019年以来,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连续三届获得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剧目展演荣誉。2023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仅有两家皮影戏入选,龙江皮影戏是其中之一。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龙江皮影人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

记者手记:热爱与坚守 情怀与责任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龙江皮影戏曾经有《秃尾巴老李》作为唯一进京的国庆献礼皮影戏剧目的辉煌,被业内誉为“全国皮影三大家”之一。光影相传的背后,是一代代龙江皮影人的热爱与坚守,情怀与责任。

采访中,记者的心弦被一次次拨动:漂洋过海复制而归的《燕影剧》,仿佛在低吟着中国皮影艺术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转;一代代龙江皮影人由满头青丝演到鬓发染霜,倾情岁月的理想与付出,令人动容;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沛,那份沉甸甸的祈盼——亟需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皮影戏表演、皮影设计专业,她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热爱皮影而来。她热切盼望能早日“如愿”,携手传承与创新龙江皮影戏。

从《秃尾巴老李》一炮而红,到《哪吒与三太子》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7分钟小戏演绎成为中型经典演出剧目。而这一切不仅是创作思路上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老一辈龙江皮影人“不畏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弥足珍贵。

犹如一颗“种子”,总会落地生根!祝福龙江皮影戏,走进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继续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中获得新的解读。

记者:王咏梅;摄影:王咏梅;视频:王咏梅 姜轶东;编辑:陈思雨;审核:王枫;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