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年黑龙江省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幸福龙江扎实推进,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全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卫生健康养老事业发展等建言献策,为黑龙江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精准培育技能人才 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开展就业支持、经营主体稳岗拓岗、创业推进计划,实施大规模技能提升培训行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省人大代表王占平
对此,省人大代表王占平认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技工院校将发展成为开展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为解决学制教育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现实问题,应建立起人岗衔接的长效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统一。
王占平代表说,齐齐哈尔市在全省首创“人教岗”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育人、留住人、用好人的良性循环。齐齐哈尔技师学院重点在“强教”上下功夫,用教促进人岗衔接,既重教又重育,实行教学工学一体化、学生管理准军事化、后勤管理精细化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做到“三好四会五有六懂”,增强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
来自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通过大力实施“技能龙江行动”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三年倍增计划,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到266.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3.8万人、占比31.4%。目前,已建成99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22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孵化器。
王占平代表还建议,出台黑龙江省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的形式,用法保障技工院校享有项目、资金、学历和就业四个待遇等。
省政协委员姜同河
以教育家精神“擦亮”教书育人底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提升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教师从教,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背景下,省政协委员姜同河认为,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应坚持办好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从源头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应推动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落地生根,使之转化为每一位教师的具体行动,转化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让更多‘好老师’得以涌现。”姜同河委员说。
省政协委员于越建议,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把培育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要求切实贯穿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阶段、各方面,将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职业发展各环节。
省政协委员元杰认为,教育家精神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要让教育家精神进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中、脑中,并化为自觉行动。
省政协委员姜晓燕认为,实现从理解和内化教育家精神到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转化,要抓住教学、育人、教研三方面。“要扎根教学现场,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中生根;要立足学生德育现场,落实学科德育,让教育家精神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升华;要潜心科研现场,把握时代脉搏,让教育家精神焕发生机与活力。”姜晓燕说。
省政协委员季伟
“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让尊师成为风尚,让重教温暖每一位教师,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省政协委员季伟说。
加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建设
医疗保障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是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关键一环。对于患者而言,疾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痛苦,更可能是家庭经济的沉重负担。省政协委员马军说,要持续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为龙江人民撑起医保“惠民伞”。
“目前,黑龙江省在医保工作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大病医保救助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马军委员建议要完善医保政策,加大对大病的报销力度。针对疑难重症和肿瘤、白血病等治愈率高但费用大的疾病,要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降低患者自付门槛。同时,设立大病救助专项基金,整合财政资金、社会捐赠等多渠道资金。
省政协委员马军
此外,马军委员还建议,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作为医保补充,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更多与大病医保相衔接的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购买商业大病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搭建慈善救助平台,加强慈善组织与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马军委员表示,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医保救助资金和慈善救助资金的监管。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核和使用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
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性扶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卫生健康养老事业发展。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省人大代表李莉芬
对此,省人大代表李莉芬说,当前黑龙江省的人口老龄化位居全国前列,并逐年呈上升势头。为此,她建议,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社区建设助老餐厅、养老服务驿站以及娱乐健身康养等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加大养老的政策性扶持。比如增加对养老护理员、养老床位和老年人餐桌的补贴,以及对企业和社会参与养老的给予适当补贴。特别是对失能失智、农村留守老人、认知障碍等老年群体,根据老人及家属意愿选择长期托养、短期托养或日托服务的,可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接企业养老运营。加强养老队伍建设,用激励机制让更多有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服务中。
省人大代表靳福娟则建议,整合教育资源,鼓励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育婴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招生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月嫂、育儿嫂、养老嫂“三嫂”人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养老机构、家政公司等合作,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使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省人大代表靳福娟
针对现有的“三嫂”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更新和优化培训内容,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三嫂”从业人员培训补贴制度,对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培训费用补贴,减轻从业人员的经济负担,提高其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