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日产130头犊牛的“国牛速度”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2-10 04:19

2月5日,乙巳蛇年大年初八,数九寒天。北纬47度的黑土地上,气温已跌破零下30摄氏度。然而,在依安县红星乡的黑龙江国牛牧业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内,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暖流。

牧场场长杨磊指着眼前一排排标准化牛舍说:“说实话,牧场的建设速度已经跟不上新生犊牛出生的速度了!”这份带着幸福味道的烦恼,正是国牛牧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写照。

从2023年11月项目投用,到如今存栏量突破4.2万头,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时间里,这个位于中国三大黑土带核心区的现代化牧场,正在书写着属于它的“国牛速度”。

“牛满为患”:一天130头犊牛扎堆出生

“这是我们的核心繁育基地,占地68万平方米,相当于1619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杨磊驾车带记者在场区内穿行,21栋标准化牛舍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围产牛舍”“母带子牛舍”“青年牛舍”……不同功能的牛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生命链条。

在这里,每一头母牛的“牛生”都被精心规划。杨磊介绍,母牛产犊后会被安排到“母带子牛舍”,与幼崽相处75天。之后,小牛犊转入“断奶牛舍”,开启独立生活。6个月后,它们搬进“育成牛舍”,13个月大时又转至“青年牛舍”。待到临产前一个月,准妈妈们便住进“围产牛舍”,最后在产前3天进入“产房”,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目前,基地存栏安格斯种母牛已超过1.6万头,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国牛牧业副总经理田忠星告诉记者,自2023年11月投用以来,公司从新西兰、乌拉圭、澳大利亚陆续引进11700头纯种安格斯母牛。由于购进的都是怀孕母牛,入群即产犊,使得牧场很快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1月,牧场日均产新生犊牛50头,到了4月飙升到100头;现在,这个数字已达到130头。“说实话,牧场建设真的跟不上新生犊牛的出生速度了。”田忠星笑着摇头。

日增130头犊牛,杨磊高兴地合不拢嘴。

为应对这种“幸福的烦恼”,2024年5月,国牛牧业启动二期30栋牛舍建设,当年11月便投入使用,目前已存栏2.6万头育肥牛。从最初的11700头种牛发展到现在包括育肥牛在内的4.2万头庞大牛群,短短一年零三个月翻了三倍。而正在建设的三期牧场已完成过半,预计今年6月投用后,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到6万头。

“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同行业中都是少见的。”田忠星说,但他们的脚步不会停下。未来,国牛牧业将继续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到2026年将养殖量提升至10万头,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高端肉牛养殖加工企业。

“牧业芯片”:一头种公牛价值200万元!

“这就是我们国牛牧业的‘芯片’!”在“配种牛舍”内,副总经理田忠星指着眼前一群体型健壮的公牛自豪地说。眼前这些“芯片”可不一般,仅一头美国和牛种公牛的身价就高达200万元。

“我们有30头这样的和牛种公牛,总价值6000万元。”田忠星介绍,除此之外,牧场还引进了20头安格斯种公牛,价值2200万元;10头西门塔尔种公牛,价值800万元。这60余头“明星种公牛”,加上2.5万头种母牛,构成了国牛牧业的核心竞争力。

安格斯牛

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资建设种牛群?“要打造高端肉牛产业集群,种源就是‘芯片’,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田忠星打开电脑中的数据展示,“安格斯牛的肌纤维只有16至20微米,仅是普通牛肉的一半,这就决定了其肉质细嫩多汁、营养丰富。更重要的是,其饲料转化率比其他肉牛品种高出10%-20%。”

“我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瞄准高端肉牛市场。”总经理赵晓铭回忆道,为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团队花了一年多时间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依安县,看中的是‘两个环境’:一是北纬47度的养殖环境,非常适合安格斯牛耐寒、耐粗饲料、抗病性强的特点;二是这里的营商环境,当地政府举全县之力支持高端肉牛养殖和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建设。”

工人仔细清扫牛舍

自2022年6月至今,国牛牧业已在依安县投建和在建5个牧场,配套建设年屠宰能力10万头的屠宰场、饲料厂和冷链物流设施。项目计划总投资6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0亿元。

“下一步更令人期待。”田忠星透露,公司正在组建强大的科研团队,计划以安格斯种牛与和牛为基础,运用高科技手段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端肉牛品种——“国牛”。为此,企业已成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汇聚了20多位行业顶尖专家。

铺天盖地:从牧场到餐桌的“国牛”布局

2023年12月17日,齐齐哈尔龙沙区一处繁华地段,国牛牧业第一家“国牛鲜生”鲜肉店开业。

门店服务员分割牛肉

店内,新鲜的安格斯牛肉整齐码放,三十多个品种的特色烤肉吸引着顾客驻足。开业当天,销售额就突破30万元。

“你知道这块牛肉是从哪头牛身上来的吗?”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万达指着货柜里的牛肉问记者,随后打开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牛只编号、饲养记录、屠宰信息等详细数据立即呈现,“从牧场到餐桌,每一块肉都可追溯源头。”

一周后,哈尔滨香坊万达广场,国牛牧业首家“国牛上品”自助火锅店开门迎客。开业即火爆的场面印证了市场对优质牛肉的渴求。“我们将紧抓国内优质牛肉需求量逐年上升的有利时机,以高品质雪花肉和预制菜为主打,特色烤肉为辅,全面进军全国市场。”万达说。

从养殖到餐饮,国牛牧业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种、繁、产、加、销”全产业链布局。但这仅仅是开始。万达透露,公司计划五年内将终端实体店铺扩张到1000家,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我们还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入皮毛骨血副产品加工项目,实现全牛价值充分利用。”谈到未来发展,总经理赵晓铭语气坚定却不失平和,“我们不追求顶天立地,而是要做到铺天盖地、脚踏实地。”

耦合发展:黑土地上的“最牛”循环

“每头牛每天的饲料成本不到10元!”科班出身的副总经理田忠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安格斯牛90%吃的是粗饲料,精粗饲料比例是1:10。按每头牛日均消耗一公斤饲料、每公斤9.1元计算,我们现有4.2万头牛,一天要消耗700多吨饲料,光这一项支出就要三十多万元。” 但在依安,这笔“巨额”支出却得到了有效控制。

牛舍环境干净整洁

“这要归功于当地丰富的粗饲料资源。”田忠星说,依安县426万亩耕地出产的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以及甜菜加工后的甜菜渣,都被列入了肉牛的“美食菜单”。自投产以来,国牛牧业已消化本地粗饲料34万吨。“饲料成本是养牛大头,能就地取材是最大的优势。”依安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邓玄威介绍,为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扩大养殖规模,当地积极探索“鲜食玉米+肉牛”“甜菜+肉牛”创新耦合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实现了种养结合。牛粪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还田,为黑土地培肥地力;黑土地产出的优质饲料又反哺牛群发展,形成了完美的农牧循环。“国牛牧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出栏、屠宰、加工肉牛将达到10万头,可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1.72亿元。”邓玄威说,更重要的是,项目将带动就业500人以上,带动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这不仅是一个养牛项目,更是一个富民工程。”

在这片47度纬线上的黑土地,一个现代化牧业航母正在崛起。它不仅为中国高端牛肉市场注入新活力,更为黑土地保护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记者手记】

“今天又有131头新生牛犊诞生!”牧场场长杨磊兴奋地翻看着手机里的数据。在他身后的“母带子牛舍”内,热气升腾,几十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依偎在母牛身边,享受着母爱的温暖。这时,一辆装载着5吨饲料的投料车缓缓驶入,6月龄的牛犊们听到熟悉的声响,欢快地聚拢过来,场面温馨而热闹。

从2023年11月项目投用至今,近11700头种母牛陆续入栏,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存栏量已突破4.2万头。国牛牧业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在这片黑土地上书写了令人瞩目的“国牛速度”。

采访期间,一个温暖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在母牛产房,工作人员冒着严寒,用温水为每一头新生犊牛擦拭身体,再用取暖灯为它们驱寒。他们说:“每一只犊牛都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必须把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

站在这片黑土地上,我深刻感受到“牛”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追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守护黑土地,助力乡村振兴,探索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

夕阳西下,投料车再次驶入牛舍,牛群欢快的奔跑和呼叫声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回荡……  

“不求顶天立地,但求铺天盖地、脚踏实地。”这种稳健务实的发展理念,正指引着国牛牧业一步步向前:今年年底实现养殖量6万头,2026年提升至10万头,远期实现30万头……在这片黑土地上,一个立足龙江、面向全国的“国牛”产业版图正在徐徐展开。  

我知道,这里正在书写着一个属于“国牛”的新传奇,而这传奇的背后,是无数人默默耕耘的身影,是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记者:崔立东;摄影:崔立东;视频:崔立东;编辑:王佳琦;审核:孙溶;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