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供销社里的时光与乡情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2-17 07:43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供销社啥样?2月10日,记者从铁力市区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辗转抵达了偏远的神树镇鸡岭村。当我们的车辆停在覆着薄雪的村口时,冬日的阳光正斜斜照在翻新的村居屋檐上,给这片寂静的土地带来了一丝温暖。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记者向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走去,心中充满了对这里的期待与好奇。

远远望去,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外墙虽已重新粉刷,却依然透着岁月的痕迹。“吱呀——”推开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厚重的木门,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大门。

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

店内,环屋而建的老式玻璃柜台里,摆着老旧的白炽灯泡、缠着麻线的铁皮手电筒等老物件,货架高处积压着布匹与鞋帽等生活用品,身旁砖红色的火墙上留着充满年代感的烟熏痕迹,抬头可见“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褪色标语悬在横梁。

褪色的标语

据了解,2019年,铁力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特别要求“修旧如旧,如今,就连货架上的商品摆放位置都参照老职工记忆复原,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家供销社如今的经营者,55岁的郭玉田从环形柜台后探出身,热情地向我们迎来。在与他的交谈当中,我们探寻着这家供销社的历史与现在。

打扫柜台的郭玉田

1950年7月,供销社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应运而生,1956年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成立,郭玉田的父亲郭本,便是分销店最初的三名职工之一。当时的经营业务要比现在庞杂得多,收购销售农副产品、家畜交易、山货采集、废旧品回收,凡是涉及吃穿用度、柴米油盐,大伙儿的第一反应就是来供销社。

“那时候的供销社,可比现在的赶集还热闹,就像是‘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郭玉田回忆着父亲对这间供销社的描述,计划经济时代,这里不仅是商品流通站,更是乡村信息集散地。春耕时化肥农药堆成小山,秋收后山货土产塞满库房。最忙碌时三个营业员要服务上百名村民。

随着时代的变迁,供销系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1991年供销体制改革,郭本承包了这个集体资产,并交到了郭玉田手里经营至今。“不能让乡亲们没了买东西的地儿。”朴素的心愿支撑着他守过了三十余载。

“老郭,称半斤散装白糖!谈话间,76岁的杨富贵跺着脚进店,“孩子们都说超市的精装白糖好,可我就好这口老味道。杨富贵说,这间老供销社不仅是村里唯一的商店,更是他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平时就算不买东西,也会偶尔来店里聊聊家常。

老式柜台

如今,圣浪供销社鸡岭分销店虽已褪去往昔喧嚣,但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村民们还主要来这里采购,尤其是老人们,来这儿坐一坐、买点东西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十八岁就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家店,在这生活了三十多年了,这里不仅是我的家,更是乡亲们的生活依靠。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整理着刚刚从镇里捎回的二十袋碘盐,郭玉田说道。

随着时代变迁,供销社的功能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供销社已不再是单一的商品销售点,而是集农产品收购、日用品销售、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鸡岭村供销社保留旧有原貌,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更是村民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铁力市供销合作社主任仇文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随着夕阳西下,记者告别了郭玉田和这家充满故事的老供销社。走在回村的路上,冬日的寒风依旧刺骨,但心中却因为这段温暖的采访而充满了暖意。

记者:李雪君;摄影:李雪君;视频:李雪君;编辑:王余行;审核:孙溶;统筹:张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