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在集贤县的田地间,植保无人机在“飞手”的操控下忙碌作业。植保无人机助春耕,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调试无人机
张索鑫是集贤县众多“飞手”中的一员。18日,他和同事小心地从车上卸下植保无人机T60。
张索鑫边熟练地调试机器边说:“目前,我使用的这台T60载重能力很强,能达到70公斤。现在只要在系统里设置好飞行区域、路线,它就能自动作业,方便多了。”
准备工作就绪后,张索鑫提醒周围的人:“站远点,保持安全距离6米以上。”随后,他打开无人机开关。“嘀”的一声,飞机四个机翼上的指示灯同时亮起,旋翼转动的轰鸣声逐渐加大,无人机缓缓升空。张索鑫捧着遥控器,两个拇指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植保无人机来回飞行,将一袋袋化肥从公路旁准确无误地运送到田地间。
分享飞行经验
今年30岁的张索鑫是一名职业老“飞手”。回想起与植保无人机的初次“相遇”,他仍难掩兴奋:“一开始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后来深入了解后,发现它能给农业生产带来这么大的改变,就决心从事这个行业。”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飞手”,他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系统学习无人机操作、维修知识以及农业植保知识。
看着植保无人机平稳飞行,张索鑫介绍说:“这台植保无人机每次起飞可播撒60公斤肥料,喷洒70公斤药量,平均6至7分钟就能完成一壶药的喷洒。不考虑电池损耗等因素,每天能完成700亩左右的作业任务,相当于至少10个人工一天的工作量。”
与传统人工喷洒农药相比,植保无人机不仅效率高,而且喷洒更均匀,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植保无人机准备起飞
“近年来,随着农用无人机技术发展普及,使用的人越来越多。‘飞手’职业门槛较低、收入可观,吸引许多年轻人包括不少大学毕业生加入,年轻人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集贤县大疆农业公司经理王宝说,他们公司不仅销售植保无人机,也为有需求的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学员们需要接受为期两天、每天8小时的理论和实操培训,通过严格的考试后才能成为职业“飞手”。
张索鑫是一名职业“飞手”,也是一名培训师,他凭借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已经培训了50多名学员。
“希望更多农民接受新装备、新技术。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飞手’队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会进一步提升。”张索鑫满怀期待地说。
装车运送无人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集贤县从事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已达160台,像张索鑫这样的职业“飞手”也达到100多名。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深耕农业的“老把式”。“飞手”们正以科技为犁,为黑土地的丰收耕耘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