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人·奋斗者|于泳:从医二十八载 守得誉满杏林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3-30 11:29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主任于泳从医28年来,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更好地守护辖区百姓安康,她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

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她连续20年荣获呼兰区“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社会兼职30余项,2021年获得“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今年初被评为呼兰区“最美巾帼奋斗者”。

于泳

十年“磨一剑” 当好防病“守门人”

2014年,身为急诊科医生的于泳,每天出诊时看着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截肢、失明,看着心梗、脑梗、尿毒症患者们的无助,像一根根针扎在她心里。她告诉自己,不能只做治病的“修补匠”,更要做防病的“守门人”。

在于泳的努力和医院的支持下,她带领科室人员组织了多场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疾病的筛查、义诊活动。他们走村串巷,为村民提供免费的化验、心电、眼底筛查等检查项目,并进行现场宣教。在义诊期间,他们发现患者用药混乱、没有记录。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拥有相对规范的健康档案,于泳按乡镇、村屯给患者建档,让患者凭姓名和住址就可以调出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相应的辅检及用药等信息一目了然,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经她的努力,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率先在省内实现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全程数据化管理。

于泳在病房查房

凭着耐心与脚力,于泳带领团队走遍全区各个乡镇,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6000余份。2016年,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全省首个慢性病管理中心,于泳因此受中华医学会特邀在全国CDS年会上作建设经验分享。

与生命赛跑 编织“心电一张网”

2018年8月26日的雨夜,成为于泳此生难忘的记忆。她目睹一位心梗老人因转运延误而离世,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楚。

慢病拼时效,急病拼速度。为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在于泳的推动下,医院牵头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胸痛患者打造了一条高效的救治通道,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经过一年的建设,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于2019年12月27日得到国家授牌。

于泳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每一次成功挽救一个生命,都让于泳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2023年,为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于泳参与创办了呼兰区全域“冠心病中心”,建成后被评为“全省优秀血脂异常筛查中心”。2024年8月,在哈医大二院帮助下,呼兰区覆盖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乡镇卫生院、162个甲级村卫生室的“心电一张网”投入使用。

至今,于泳清晰记得兰河社区转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鲍大爷案例。患者从发病后被送到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溶栓,再在转运地图和动态心电全程监护下平安转运到哈医大二院CCU,及时顺利进行了支架手术。

“在基层工作久了,深刻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每一次成功施救都是与时间赛跑。”于泳说。

创造“呼兰模式” 助力医共体建设

“心电一张网”项目的落地,实现了基层群众就近开展心电图检查,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提供实时、高效、精准的远程心电图诊断,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极大缩短了基层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时间。

于泳(右一)获评呼兰区“最美巾帼奋斗者”

“距离我院胸痛中心比较近的社区,车程都在5分钟之内,我们医护人员会带着药和设备前往社区救治。距离比较远的乡镇,我们会把患者接到医院溶栓然后转运。”于泳说,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误一小时,死亡率就会增加7.5%。去年底,于泳带领团队参加了全国胸痛病历质控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患者未到、信息先行”的高效救治模式,缩短了诊疗流程,提升了救治效率,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心电一张网”建成以来,于泳带领团队救治患者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共救治胸痛患者9592人,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初始平均10分钟缩短为平均3分钟。去年年底,于泳在全国“心血管健康大会”上分享了“心电一张网”的建设经验,将“呼兰模式”推向全国。今年,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呼兰模式”,助力医共体建设。

作为呼兰区医疗战线的学科带头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于泳带领团队无数个日夜坚守与付出的结果,是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进的见证。于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图片和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白铭波;记者:白云峰;编辑:王佳琦;审核:王枫;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