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正式出版,揭晓了2023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前30强榜单,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卓越表现首次跻身榜单,位列全国第21位。该校以"需求牵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机制创新、校企协同、生态赋能等系统性举措,实现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新突破。此次跃升标志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机制创新:激活成果转化“源头活水”
该校聚焦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学科团队+技术经理人+金融顾问”协同服务体系,举办“汇智龙江”等科技成果路演活动,促成40余项技术与社会资本对接;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高质量市场主体,预计2025年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突破1亿元。
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运营,自研装备助力国家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建设。通过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联合龙江新产投、哈创投、哈城投等投资机构实施“投早投小”策略。探索“技术入股”“收益共享”等多元转化模式,举办“智海”快响科技成果路演、“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社会资本、产业需求高效匹配,形成“创新-转化-反哺”良性循环。
哈工程助力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下水
哈工程承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校企协同:锻造产业升级“核心引擎”
2024年10月1日,由黑龙江航运集团哈尔滨北方船舶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建造的中国首艘寒地新能源船“领航之星”号,迎来第一批学生乘客。这艘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具有零排放、稳性好、抗风能力强和噪声小等特点。该校通过建设联合研究院,研发团队攻克极寒环境船舶动力控制等12项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松花江航运绿色化改造。
“领航之星”号是该校校企共建“产学研用”全链条体系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如今,这种深度协同模式已延伸至多个领域:校企联合开发的“海洋工程安装作业联合建模与仿真系统”指导完成20余项重大工程安装作业;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38公里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培养300余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生态赋能:构筑区域发展“创新高地”
走进环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海洋工程、智能船舶等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正在中试平台进行技术验证。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该校精心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成立环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近两年累计推动数百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校构建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在服务龙江振兴中持续释放效能: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与多家龙头企业开展粮食精深加工、智能农机装备等创新研发,相关技术成果已落地转化;组织10余支科研团队攻关智能农机、黑土地保护等多领域技术难题40余项,助力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站在新起点,哈工程正加快布局智慧海洋、新能源船舶等前沿领域,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船舶数字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哈工程方案”。
(图片、部分视频素材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