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凌晨,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哈尔滨市双城区公正街道国兴村黑龙江坤德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德农业)小龙虾基地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将第二批300万尾虾苗投入苗棚。此前,第一批200万尾虾苗已在棚内生长。这一充满生机的场景,标志着双城区寒地小龙虾养殖迈向规模化,借“稻虾共作”和“池塘养殖”,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袋装虾苗泡在池塘中
科技赋能 “南北接力”拓展市场版图
据了解,坤德农业携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探索并开创寒地小龙虾南繁北育扩繁技术与南北接力养殖模式,突破苗种供应和养殖难题。
2024年,坤德农业在国兴村430亩试验田内,每亩投入3000尾虾苗,收获7.74万斤小龙虾,靠“北虾南运”填补南方7月至11月市场空白,以80元/公斤卖出,销售额300多万元,在南方市场打响了寒地小龙虾的品牌知名度。
今年,坤德农业乘势而上,将稻虾综合养殖面积扩大到816亩,池塘养殖面积扩大到136亩,预计总产量将突破18.7万斤,产值可达750万元。新建46栋标准化育苗大棚,让虾苗年产能一举跃升至2500万尾,除去自用部分,还可外售1900多万尾,预计可创收1100多万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资金动力。
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冷玲告诉记者:“基地成功解决了周边200公里内虾苗运输损耗难题,虾苗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这一关键突破,为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筑牢了根基,让产业发展更具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育苗大棚
稻虾共生 黑土地产出“双份金”
2024年,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团队30多次深入基地,下田指导农户种养技巧,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分享绿色防控技术,用科学方法检测虾苗,在稻田安装“二化螟信息素迷向自动释放器”和性诱捕器,实现绿色防控。
精细化管理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秋季测产显示,“稻虾共作”田水稻亩产452公斤,比无虾稻田增产29公斤,按每公斤2.9元计算,每亩增收85元。田中小龙虾亩产50斤至100斤,亩均增收300元至700元,实现稻虾互利。
在双城区政府引导支持下,产业格局多元协同。2024年全区500亩养殖试验示范面积中,坤德农业以430亩领先,荣玉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金海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贡献50亩、20亩。今年向多地拓展,西官镇养殖面积扩大10倍。坤德农业新建的2910平方米加工分拣中心与科技展厅已启用,推动产业向冷链、营销延伸,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寒地小龙虾
生态循环 奏响乡村振兴激昂旋律
寒地小龙虾产业兴起,黑土地增添生机。虾粪肥田,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土壤;水稻根系净化水质,降低养殖污染,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生态循环模式让稻田综合效益提升40%,达成经济与生态双丰收。
南北接力养殖模式成熟,破解了高寒养殖难题,探索出联农带农新路径。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按南方客商价格保底回收,不赚差价,打通北虾南销通道,保障农户利益,实现企农共赢。
坤德农业总经理张冬彦表示,今年带动周边97户农户参与稻虾共作,每户年均增收预计超2万元。夜幕降临,基地灯光与点点星光相互辉映,育苗大棚内,工作人员正细致地对小龙虾进行数量统计。4个月后,这些从黑土地“跃”出的小龙虾,就将摆上北京、上海、广州及长三角地区的餐桌,成为当地食客舌尖上的美味,也助力双城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