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金之城”到“小串王国”,是鹤岗众多转型之路的一种探索。2025年4月15日13时58分,沈阳市铁西区重工街飘起炭火香气。红漆斑驳的矿车模型立在店门前,“红矿厂·鹤岗小串”的霓虹招牌亮起 ——这不是普通的东北烧烤店开业,而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向全国递出的新名片。当第一把撒着孜然的肉筋在烤架上滋滋冒油,千里之外的鹤岗兴山区,项目专班成员们盯着直播画面笑了:“咱矿务局的老少爷们,这回把烤串烤成了转型硬通货。”
沈阳的“鹤岗小串”
烤串店的合作伙伴李金谭举着铁签翻动肉串,炭火映红了他胸前的“鹤岗矿务局”的徽章:“我爷爷1950年当过掘进工,父亲在兴安台矿干了一辈子,轮到我,没下井,干起了烤串。”80后李金谭是鹤岗矿工的后代,开烤串店也透着矿工的实在劲儿,鸡心要挑带血管的新鲜货,肉筋必须用手掰成拇指大小,连辣椒面都是鹤岗老作坊炒了30年的配方。“咱鹤岗人吃串讲究‘咬一口能爆汁,嚼三下有回香’,玩虚的?在咱这儿不好使。”李金谭的东北话也很干脆。
政府专班“搭伙创业”:跨区域的转型碰撞
故事要从2024年春天说起。鹤岗市兴山区常务副区长孙博寰带着兴山区发改局局长孙誉玮、沟南办事处党支部书记石博,在沈阳一家连锁餐饮店蹲了三天,他们盯上的是正在谋划扩张的沈阳顺辉食品总经理关俊杰。这名来自哈尔滨的80后创业者,早就听人说鹤岗小串,一直想把龙江特色美食推向全国,只是苦于没有鹤岗当地熟悉小串制作的“行家人”合作。得知关俊杰的想法后,兴山区立即联系鹤岗百年品牌双鹤食品的负责人李金谭,双方一拍即合。
石博提议:“咱把矿山元素融进串店,坑道钢钎做烤架,矿灯改造成吊灯。”孙誉玮说,再弄个“矿山文化角”,摆上石墨画、煤精雕刻,让吃串的人知道,鹤岗不只有煤炭,还有三代人烤出来的烟火气。
鹤岗小串香味十足
标准化生产:小串背后的“工业思维”
在鹤岗市,一座5200平方米的“串品工厂”正在拔节生长。三层厂房里,1400平方米智能冷库像个巨型冰箱,-18℃恒温锁住串品的新鲜;二楼自动化生产线更像“串品机器人”:鲜肉切割、腌制入味、机械穿串,最后由戴着白手套的工人抽检,每一个环节都写着“鹤岗标准”。
“别以为这只是烤串,咱按制药厂的标准管理。”李金谭指着墙上的流程图说,“鸡心要去筋膜,肉串克重精确到15克,连炭火的温度都按矿上测温仪的办法来控制。”最绝的是调料房,鹤岗老匠人调配的孜然、辣椒、盐,被研磨成80目的细粉,自动化灌装机每秒能封30袋。“不管开到海南还是新疆,烤出的都是鹤岗的‘家乡味’。”
15时,一辆印着“鹤岗食酷”的冷藏车驶出工厂。车厢里,分装好的肉串在-18℃环境下“休眠”,8小时后将出现在沈阳“红矿厂” 的冷柜里。这套自营冷链系统是关俊杰花4000万元“砸出来”的:“以前路边摊靠师傅手艺,现在咱用工业思维做餐饮,从养殖场到烤架,每个环节都能扫码溯源,连烤炉都是矿机厂定制的,火候稳得像钟表。”
这种“把小串当成大产业”的做法,让鹤岗市政府看到了转型新路径。兴山区采用“招商引资+本地合作”的模式,拉来沈阳资本与本地企业合资,一期1亿元投资中,6000万元投向生产基地,4000万元铺向首批15家直营店。“我们不仅卖烤串,更在输出‘鹤岗制造’的标准。”李金谭算了一笔账,“达产后日产100万串,能带动700人就业,年纳税750万元,相当于当年一个小煤矿的贡献,但咱这是‘无烟产业’,可持续发展。”
“红矿厂”里的矿山文化元素
从“家门口”到“云端”:谋划烤出“上市小串”
开业当天,“红矿厂”直播间里,52岁的矿嫂王桂兰穿着工装裤,举着烤得金黄的鸡心凑近镜头:“老铁们瞅准啦,这鸡心老嫩了!”滋啦声混着油花爆响,直播间2小时卖出5.7万元消费券。关俊杰说,这招叫“把矿区生活搬进直播间”,“别人觉得烤串登不了大雅之堂,咱偏要让‘鹤岗小串’成为A股第一串。”关俊杰敲着计算器说,“预制菜、团餐、调味料,咱全产业链开发,以后超市里都能买到‘红矿厂’的调料包,让全国人民在家就能烤出鹤岗小串的味儿。”
东北小串看鹤岗,想吃就来“红矿厂”。在“红矿厂”沈阳店,最显眼的不是烤架,而是角落的“矿山文化角”——老旧矿灯、泛黄的工票、矿工蜡像,还有一排玻璃罐里装着鹤岗的麦饭石、蓝莓干、石墨制品。“来撸串的人吃完后大都捎两包老家特产。”李金谭指着墙上的招商地图说,“我们在全国门店放鹤岗宣传片,说不定哪天,哪个老板撸着串就把投资签了。”
这种“餐饮+文化+招商”的模式,让兴山区看到了“破圈”可能。孙誉玮说:“以前鹤岗靠煤炭‘输出能量’,现在靠小串‘输出乡愁’。全国每开一家‘红矿厂’,就是一次鹤岗的‘城市路演’——咱要让全世界知道,煤城转型有了发展新动能。”
夜幕下的“红矿厂”座无虚席,烟火气混着煤城的历史,正随着80后的创业热情飘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