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鹅蛋看绥滨县域的“致富经”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4-20 12:22

绥滨县如一枚翡翠嵌于黑松两江环抱的绿洲之中。这片被世界羽绒协会认证的“黄金羽绒带”,因独特的寒地气候与丰美水草,孕育出绒子含量、蓬松度双高的优质鹅绒——每克鹅绒含1200个绒朵,蓬松度达800+,为发展大鹅产业提供了先天的优势。

今年,这片沃土正上演着“白鹅变金鹅”的产业奇迹:全县大鹅养殖量预计突破320万只,比去年的150万只翻了一倍。绥滨县正以“鹅产业”为笔,在黑土地上勾勒强县富民新图景——从炕头散养到智能大棚,从初级屠宰到羽绒深加工,通过建万亩养殖基地、扩10万级规模场区、延全链条加工项目、创“绥滨白鹅”地理品牌,推动小产业向全链条升级。

如今,大鹅产业已从“水面游的”变成“链上跑的”,成为县域经济“羽化成蝶”的核心引擎,正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第16天人工智能孵化的种鹅蛋

孵化车间里的生命序曲:320万只鹅雏的破壳之旅

4月16日,记者走进绥滨县孵化育雏基地的恒温车间里,聆听56台孵化器正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现场孵化技术人员手持照蛋灯,将一枚鹅蛋置于光束中央,蛋壳内隐约可见蜷缩的雏鹅胚胎,血管网如蛛网般蔓延——这是孵化第16天的“生命特写”。“再过14天,这些小家伙就要啄开蛋壳了。”他的语气里带着呵护新生命的温柔。

作为2025年刚投产的“智能鹅厂”,这里的孵化车间堪称“鹅雏的第一产房”:11800平方米的厂区里,3座脱温育雏鹅舍配备环控系统,手机APP可远程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量,1个工人就能看管1.2万只鹅雏。“以前靠人力盯着,现在靠‘云端’养鹅。”绥滨县孵化育雏基地项目负责人肖强点开手机屏幕,实时数据在指尖流动:当前孵化车间温度37.8℃、湿度58%,风力等级2级——这套参数是绥滨县畜牧兽医水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调试了上百次后形成的“黄金方案”。

孵化器里第一批鹅雏

相隔4天的午后,第一声“唧啾”划破基地“产房”的寂静。首批1万只鹅雏顶开蛋壳,嫩黄色的绒毛上还沾着蛋液,在育雏箱里踉跄踱步。肖强轻轻捧起一只雏鹅后说:“这些‘鹅宝宝’下个月就会住进各乡镇的养殖场,8月底就能变成餐桌上的美味、羽绒服里的暖绒。”说话间,传送带正将空蛋壳送入堆肥场——在绥滨的鹅产业链里没有“废弃物”,蛋壳将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生态闭环。

绥滨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刘宝君望着忙碌的车间,勾勒着未来的蓝图:“现在准备扩建‘少年鹅厂’,明年这里会连接上屠宰加工厂、洗绒厂等全产业链园区,绥滨鹅从破壳到变成商品,全程不超过2公里。”

种鹅场里的“金蛋经济学”:每天3000枚鹅蛋的致富密码

“嘎嘎嘎……”在绥东镇亿源丰养殖场,种鹅大棚外,水面泛着涟漪,数千只白鹅正“曲项向天歌”。养殖户钟春霞挎着篮筐穿梭在鹅群中,鹅蛋沉甸甸地坠在草窝里,一个又个,她提的篮筐很快装满:“今天捡了3200枚,比昨天多300枚!” 阳光透过棚顶的塑料布,给这些椭圆的鹅蛋镀上一层暖光。

第30天破壳而出的鹅雏

丈夫刘传志蹲在消毒池旁清洗胶靴,裤脚还沾着鹅饲料的碎屑。三年前,他还是个开货车的“运输人”,也干过建筑。如今已是黑龙江省种鹅养殖的“明星户”。“多亏镇政府帮忙流转土地,不然3万平方米的养殖场根本建不起来。” 他说,位于东方村的新基地下个月就竣工投产了,“那是4万平方米的‘江景鹅场’,挨着两江交汇处,水草丰美,鹅吃了产蛋多、绒质好。”

走进库房,7000枚鹅蛋码放得整整齐齐,塑料周转箱堆成1.5米高的“蛋墙”。钟春霞算了笔细账:去年1万只“霍三”种鹅产蛋40万枚,效益达到150万元。“今年日产蛋量突破3000枚,光卖种蛋就能换辆小轿车。” 她的笑声里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爽朗。

更让夫妻二人兴奋的是政策“及时雨”:省里出台的“鹅十条”扶持政策,对种鹅场按存栏量给予补贴,每只种鹅每年可获20元补助。“相当于白捡20万元!”刘传志掰着粗粝的手指算了笔账,“这些钱刚好用来买自动喂料机,以后喂鹅不用肩扛手拎了。”

养殖人员在管理鹅苗

如今,这对“养鹅夫妻档”成了周边村镇的“致富导师”。凤贤村的养殖户李大姐跟着他们学技术,今年预定了1万只鹅雏:“传志哥教我们看鹅的‘产蛋姿势’,屁股大、羽毛亮的母鹅最能下蛋。” 刘传志的目标不止于此,他盯着手机里同江大桥的建设进度:“桥通了之后,我们的种蛋就能走出国门,让外国人尝尝绥滨鹅蛋的滋味。”

专班护航+政策东风:政企携手破解养殖的“成长烦恼”

在绥滨县,政策“组合拳”正密集落地。《绥滨县鹅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7年)》明确:首批1.0069亿元乡村振兴资金中,8000万元砸向产业链关键环节——3处2万只规模种鹅场、1处10万只肉鹅场,还有白鹅屠宰加工厂、鹅绒洗选厂。最让养殖户拍手称快的是,黑龙江省刚出台的“鹅十条”中的兜底政策:商品鹅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按照实际出栏数量给予每只鹅5元补助,还涉及了保险、贷款、项目建设等其他方面的各种利好政策。

种鹅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在捡蛋

27岁的“鹅二代”刘镇算起了细账:按照去年养殖10万只鹅算,保险费全额应该是48万元。政策落地后每只鹅补贴3.6元,自己承担1.2元,保费全额只需12万元,相当于直接省出一辆小汽车的钱。这个戴着棒球帽的年轻投资人,把育雏车间变成了“音乐产房”——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欢快的舞曲,鹅雏跟着节奏啄食、踱步。“刺激鹅雏增加活动量的同时还能让它们心情愉悦,这样不仅出绒量大、绒质好,对肉质提升也有帮助。”他指着车间外堆积如山的紫花苜蓿草,“这是我的鹅饲料标配,不仅营养价值高,能促进鹅健康生长,鹅还特别喜欢吃。”

政策红利催生“裂变效应”:全县5000余户散养户中,规模化养殖场有26个,其中万只种鹅场4个、10万只以上商品鹅养殖场2个、万只以上商品鹅养殖场7个,年养种鹅4万只以上,年产种蛋160万枚。2025年,绥滨县充分挖掘养殖潜力,计划新建、改造养殖基地46处,力争10万只以上养殖基地达到10处、万只以上养殖基地达到43处,预计全年大鹅养殖量达到320万只以上,实现大鹅扩群增量新突破。

种鹅蛋装桶后等待运走

绥滨县委常委、副县长陈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正在加快打造大鹅全产业链的闭环:孵化-养殖-屠宰-深加工-电商销售,让每个环节都创造新价值。”

当一枚鹅蛋承载的不再是简单的养殖经济,而是全产业链的智慧、政企协作的默契、乡村振兴的希望,它便成了“产业图腾”——见证着这片黑土地上,“白羽毛”如何化作“金翅膀”,带着一方百姓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通讯员:刘希曼 王贺;记者:吴树江;摄影:吴树江;视频:吴树江;编辑:王佳琦;审核:王枫;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