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随着春季迁徙季的结束,黑龙江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鸟湖湿地近日迎来了一波“候鸟出生潮”。
作为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繁殖地,这里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的雏鸟陆续破壳而出,在湿地生态系统的滋养下开启生命旅程,为区域生态平衡注入新活力。
湿地景色
人工鸟巢助力保护动物延续
东方白鹳、丹顶鹤等保护动物的繁育,是挠力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缩影。今年3月,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前迎来百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回归。针对其野生巢穴稀缺的困境,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搭建了100余处人工鸟巢,模拟天然环境高度与结构,成功吸引东方白鹳“安家”。
人工鸟巢
目前,监测数据显示,人工鸟巢中雏鸟孵化率达82%,较野生巢穴提高约20%,种群繁衍稳定性显著增强。
“人工鸟巢不仅是‘鸟类的保障房’,更是维系湿地生态链的关键。”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表示,东方白鹳作为湿地顶级捕食者,其种群稳定直接关联鱼类、昆虫等底层生物的平衡,形成“以点带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应。
美丽的湿地
湿地修复助力物种协同复苏
近年来,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生态补水、退耕还湿、植被重建等系统性修复工程,累计恢复湿地面积超2000亩,核心区水质提升至Ⅲ类标准,水生植物覆盖率增加35%。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候鸟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更激活了湿地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多元功能。
目前,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记录鸟类89种、兽类25种、鱼类25种,丹顶鹤、白枕鹤等珍稀物种繁殖巢数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貉、赤狐等中小型兽类种群同步回升,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网络。
候鸟产卵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为保护候鸟繁殖,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卫星遥感追踪湿地变化、无人机巡护覆盖盲区、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控巢穴动态,并结合人工巡查形成保护闭环。
“科技手段延伸了人类守护自然的能力边界,但核心仍在于对生命规律的敬畏。”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表示,所有监测数据均用于优化保护策略,例如调整巡护路线避开敏感繁殖区,确保人类活动与野生生物生存需求和谐共存。
湿地景色
随着湿地生态的恢复,千鸟湖已成为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丹顶鹤求偶舞、东方白鹳育雏等场景通过直播镜头传向全球,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云观鸟”活动。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步发起“候鸟守护者”计划,招募志愿者参与栖息地清理、科普宣传,累计签署《文明观鸟承诺书》2万余份。“人与鸟类的每一次善意互动,都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微小践行。”一名志愿者表示。
预计未来两周,首批东方白鹳雏鸟将开始离巢训练,为秋季迁徙积蓄力量。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深化跨国候鸟保护合作,推动湿地修复标准与国际接轨,并探索“生态银行”等市场化补偿机制,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生命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