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娘,咱家园子里的油豆角发芽没呀?”
“发芽啦,长得可好了!”
初夏时节,正是豆角生长的好光景。走进克东县昌盛乡兴隆村刘大娘家的小院大棚,嫩绿的油豆角新芽生机勃勃。连日来,驻村第一书记王秋阳入户走访的脚步格外忙碌。
“这回放心了,放心了。”王秋阳念叨着。原来,他早已为村民联系好了收购企业,“只要大家把菜园子种好,销路不用愁!”看到脱贫户闲置的庭院被有效利用,王秋阳由衷地高兴。
今年,克东县170余位驻村干部坚守乡村一线,他们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强组织、兴产业、富村民的实践中,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篇章。
产业赋动能:腰包鼓了干劲足了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昌盛乡东兴村的煎饼厂,机器飞转,一张张煎饼新鲜出炉。驻村第一书记王树君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着,信心满满:“咱这煎饼品质过硬,市场需求大得很!用心干,好日子在后头!”
“多亏王书记带着咱们干!有你领着,我们心里踏实,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村民们喜笑颜开,干劲十足。
煎饼厂
省邮政分公司驻村工作队自2023年轮换以来,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核心驱动力。面对煎饼车间规模小、无品牌制约销路的难题,王树君果断行动,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学习。很快,在省邮政分公司32万元资金支持下,“金韵谷雨”自主品牌成功注册,200㎡标准化加工车间建成投用,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事虽难,做则必成。如今,煎饼加工、邮袋缝补、庭院养殖等产业多点开花,带动180名村民就近务工,“用手艺增收,靠勤劳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东兴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8500元。
木耳采摘
视线转向宝泉镇富民村。木耳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村民老赵夫妇正忙着搬运、采摘。“我们年纪大了,外出不好找活儿。在家门口干点力所能及的,一年收入4万多,日子挺滋润!”老赵夫妇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木耳基地做长工已是第五个年头。
“为了让更多村民‘离土不离乡’,我们发挥林草行业优势,着力打造林果、木耳、苗木、生猪四大产业协同发展的‘4+N’新模式。”省林业和草原局驻富民村第一书记马建军介绍。帮扶以来,该局累计投入1200万元,持续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扩大种养规模,完善设施设备。同时,创新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行订单式销售,形成多产融合格局。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富民村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2万元,村民稳定增收基础更加坚实。
善治促村兴:村里美了民风好了
美丽乡村,既要产业兴,也要环境美、人心齐。走进玉岗镇复兴村,街道干净整洁,花团锦簇,绿树成荫。
烂泥路变身水泥路,垃圾场成了小广场,盏盏路灯照亮夜晚……十年间,复兴村的蝶变让村民连连称赞。“以前可不是这样,垃圾污水乱倒,气味难闻。现在有保洁员定时打扫,环境大变样了!”81岁的老党员吴庆忠感触颇深。
虽说离县城不远且有资源,过去的复兴村却未能摆脱贫困。克东县畜牧局驻村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627万元,集中改造泥草房228户,新建2600㎡文化广场,安装路灯,实现村内主次干道全部硬化。短短几年,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爱心超市
建设美丽乡村是场持久战。为激发村民共建共享热情,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连年开展“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儿媳”评选,组织秧歌展演、播放红色电影等活动,让农家生活多姿多彩。
积分制管理,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探索。在蒲峪路镇光辉村的“积分超市”,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明码标“分”。62岁的党员志愿者万福友正用30分积分卡兑换心仪物品。“参与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是我这老党员该做的。积分是认可,更是激励,志愿服务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万福友说。
黑龙江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刘家胜介绍:“‘积分超市’运行以来,累计协调师生员工捐赠物资超百万元,兑换积分80万分,极大提升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此外,工作队还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弘扬好传统 传承好家风”等评选活动,着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克东县农产品销售
强基固根本:组织强了人心齐了
“七一”临近,在玉岗镇忠良村的党性教育基地——忠良纪念馆,一堂讲述抗联英雄赵忠良事迹的生动党课正在进行。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忠良村党支部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深化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小学生参观纪念馆
“近年来,我们注重保护挖掘红色资源,推动村级自筹资金10万余元建成忠良纪念馆,组建志愿讲解队。”克东县总工会驻忠良村第一书记安长学说,“纪念馆开馆以来,已吸引6400余人次参观学习,红色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句话常挂在宝泉镇石山村村民嘴边。石山村虽有丰富采石资源且邻近县城,过去却未能摆脱贫困。克东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首要任务便是解决村级班子“宽松软”问题。新一届党支部成立后,村民摒弃了“等靠要”思想,在党支部带领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面对这个曾经软弱涣散、人居环境差、留守老人多的村庄,如何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驻村干部倾注了大量心血。
石山村养殖产业
党建“软实力”终成发展“硬支撑”。2023年以来,驻村第一书记董本勇巧借飞鹤乳业“万企帮万村”联系点优势,为石山村争取企业投资200万元,发展“上树鸡”、“双跨猪”特色养殖项目。仅用一个半月,占地1.5万亩的特色养殖观光园便拔地而起,带动15名村民务工,人均增收2.5万元。
“这观光园已成克东的亮丽风景和旅游名片,接待检查参观60多次,游客超1800人次。”石山村党支部书记姜仕全自豪地说。
党建强,则发展强。克东县驻村办负责人姜彦苹介绍:“2024年,全县驻村干部撬动各类资金超2000万元,参与打造村级特色产业145个,带动2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户户均增收近2000元。”一支支过硬的驻村队伍,正与坚实的基层党组织一道,汇聚成推动克东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