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覆盖30万教师的“质量革命” 政企携手打造教育公益“龙江样本”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7-08 06:46

“推门听课!”——在黑龙江省的中小学校园里,已成为熟悉场景。随机推开的教室门后,是精心设计的课堂,是专注的评课身影以及330万龙江学子的未来。

这场始于2022年的教育变革,源自一份特殊的政企合作协议。当年7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与中国飞鹤乳业签署《中国飞鹤资助龙江教育公益行动合作框架协议》,三年投入6500万元专项资金,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动龙江基础教育质量跃升。

中国飞鹤向花园小学捐赠625万建素质教育的创新基地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表示,龙江是科教大省,希望通过这些公益项目,持之以恒地反哺家乡,帮助龙江培养更加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助推龙江全面振兴。

机制破题:倒逼课堂质量深改革

据介绍, “中国飞鹤资助龙江教育公益行动”每年从黑龙江省飞鹤慈善基金会中安排专项经费2100余万元,按照“最大化、科学化、精准化”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开展“名师名校长精英培养计划”“名师名校长工作坊”“龙江乡村教师成长计划(含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等专项活动,覆盖全省13个市地、125个县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学前、特殊教育学校。  
      一场覆盖30万教师的“质量革命”就此展开。

在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于湲手持《推门课评价标准》奔走于各学科教师课堂,手中的包含12项量化指标的评估表,正是破解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升的关键利器。

“近年来,我省坚持将强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调研发现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成效不够显著。”黑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姜同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组织专家队伍进行深入反思调研,省教育厅锁定两大症结:一是共性问题的解决策略有待完善;二是缺乏提升教师能力素质的长效机制。”

在走访调研中,专家们还发现,“部分教师存在依赖经验教学、备课不充分等问题。究其根源,同样在于约束机制缺失。为此,黑龙江创新实施“推门课”与“四级赛课”制度,倒逼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每学期对每位教师随机听课2节以上,当场评价打分,结果与评优、考核、职称三挂钩。”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旭介绍,这项创新制度实施三年来,全省累计随机听课超400万节,真正激活了教师内生动力。  

全员练兵:“四级赛课”锻造真本领

在肇东市聋哑学校,高级教师戢洋捧回省级赛课一等奖证书:“虽然每次赛课都像经历大考,但教学水平就是在实战中飞跃的。”

中国飞鹤助力龙江教育公益行动省级遴选大赛现场

这场覆盖校、县、市、省四级的教学比武,以三大创新打破传统赛制:电脑摇号随机抽取参赛教师,确保机会公平;规定教师不得连续两年参赛,实现全员覆盖;建立赛题“禁重复”机制,倒逼教学创新。

三年来,全省组织校级赛课16.4万节、省级赛课9303节,教师参与率达95%以上。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王景元深有感触:“‘三随机’规则让教师时刻保持‘备战状态’,这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值得关注的是,1600余名从“飞鹤杯”省级大赛脱颖而出的教学骨干,走进北师大、华东师大接受高端淬炼。这些被高校教授称赞为“最好学员群体”的教师返乡后,成为点燃龙江教育的星星之火:14人入选教育部“双名计划”,524人主持名师工作室,272人斩获省级以上教学奖项,辐射带训教师校长2100余人。更令人振奋的是,教师培养的关口正在前移——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级公费师范生王鑫在首届职前教师省级竞赛中勇夺艺体组特等奖时说:“竞赛让我们未出校门先练真功!”

五育融合:打造公益行动特色品牌

飞鹤的公益行动始终贯穿“五育融合”主线。在哈尔滨花园小学,“中国飞鹤五育楼”成为素质教育的创新基地;在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150万元足球基金让绿茵场跃动起乡村少年的身影;在双鸭山的矿山深处,孩子们通过飞鹤研学基地首次触摸现代工业脉搏。

三年来,2100余人次初高中生获得助学金,19年累计助学700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飞鹤构建“助校、助教、助学、助研”全链条的坚实行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同志称赞,“这是国内企业助教的标杆工程”。

“中国飞鹤资助龙江教育公益行动”教师精英培训华东师大开班仪式合影

如今,变革中的龙江经验正走向全国。2023年,在全国第六届教博会上,黑龙江作为唯一受邀省份分享“政府主导、企业助力、院校支撑”的创新模式,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站在新起点,黑龙江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展望未来:“我们将深化政校企合作,高标准打造‘龙江师资项目’和公益行动特色品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

学院在华东师大学习现场

(图片及视频素材由省教育厅提供)

记者:赵一诺;编辑:王佳琦 视频编辑赵一诺;审核:王雪梅;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