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森林护农田 无人机显身手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7-17 05:59

“38林班无人机巡查完毕,未发现火情隐患,热成像监测正常。”“收到,请转向45林班,配合完成枯木监测航线。”

清晨,龙江森工通北局公司生态调度指挥中心指令清晰,无人机正按分工穿梭在林海与田间,挂载热成像仪排查火险、搭载高清镜头扫描林木、携带着药箱开展植保作业,一幅“科技护林又护田”的图景在山野间铺展。

无人机防火演练

防火巡查:空中防线织密安全网

“过去防火期靠人跑山,一天最多跑2个林班,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巡完5000亩,热成像镜头连密林里走失的人都能精准定位。”无人机中队队长赵伟鹏向记者介绍说,屏幕实时传回的红外画面中,人体热源被自动标记为黄色亮点,十分醒目。

大型垂起固定翼无人机专注于远距离巡航作业,单次飞行即可覆盖辽阔的林区,续航时长可达2小时。不仅能精准排查违规用火的隐患,还能借助热成像技术搜寻林区迷路群众,在火情响应与应急救援方面,效率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在火灾扑救阶段,科技力量的作用更为凸显。火场南线,无人开带机正轰鸣着开辟阻隔带,不受昼夜限制,可在夜间持续作业,通过激光雷达精准规划路径,避免无效开带。“过去人工在陡坡开隔离带,既慢又危险,现在机器自主作业,消防员不用进入高危区,效率还提升了5倍,无人开带机特别适合初期火情处置,能快速切断火势蔓延路径。”森林防火部技术员刘杰说。

不远处,大疆T70植保无人机正配合风力灭火机实施“打清结合”战术。这款无人机搭载2个水泵和2个喷头,最大飞行半径2公里,有效播幅3至10米,满载可飞行1015分钟。“它可以在低空掠过火线时喷洒水雾压制地表火,地面队伍紧随其后用风力灭火机清理余火,这种‘空中精准压制+地面快速清理’的配合,对付中低强度地表火特别管用。”赵伟鹏指着屏幕上的协同作业画面介绍说。

无人机植保喷药

植保喷药:精准作业守护农田生机

“前进片区大豆田有蚜虫迹象,无人机准备按预设航线喷药,高度控制在3米,药量调至每亩1.6升。”在通北局农业种植区,无人机飞手陈阳通过遥控器设定参数,一架搭载50升药箱的多旋翼植保无人机缓缓升空,旋翼产生的气流将药液均匀送到大豆叶片正反面,不到7分钟就完成了30亩农田的喷洒。

过去人工为大豆、玉米田喷药,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因植株茂密导致叶片背面漏喷,如今无人机借助RTK定位实现“厘米级”精准作业,药液能顺着气流渗透到作物缝隙,利用率提升40%,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也大幅降低。

“今年,我们用无人机为3000亩玉米田防治玉米螟,5天就完成了作业,比传统人工喷药节省了8天时间,还避免了农药对施药人员的伤害。”陈阳笑着说,现在大豆开花期、玉米灌浆期等关键节点,无人机都会定期“巡田”,发现虫害及时处置,保障粮食作物长势。

枯木监测:科技慧眼守护森林健康

“你看这张图,这棵针叶树部分针叶发黄,伴有脱落迹象,需立即进行现场核验并取样检测。”在林业工作总站办公室,技术员崔桐正对着无人机传回的影像进行分析,他操控的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能清晰捕捉到林木的异常状态——这比人工巡查能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为森林健康争取救治时间。

无人机执行枯木监测任务

每年6月至9月,无人机都会按固定航线对林区进行“扫描”,重点监测是否有枯木、病腐木。高清镜头可识别树干枯萎、枝叶脱落等特征,发现疑似区域后,会精准标记坐标,地面林业技术员随即前往现场采样,通过检测确定枯木成因:若是病虫害导致,会制定针对性防治方案;若是土壤肥力问题,则会规划补肥、改良措施。

“今年我们通过无人机监测,在前进林场发现3株疑似枯木,采样后经检验确认无病虫害入侵,为自然死亡树。”崔桐介绍说。

从守护林海的防火“哨兵”,到呵护农田的植保“能手”,再到监测森林健康的“慧眼”,无人机已成为通北局公司管护林海与农田的“多面手”。

“我们计划给无人机加装更多智能模块,让它们能自主识别作物病虫害种类、精准判断枯木病害程度,持续推动‘科技+林业+农业’深度融合,以智慧管护为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注入新动能。”通北局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孙道森说。

通讯员:耿若男;记者:马一梅 李健;摄影:李健;视频:李健;编辑:王余行;审核:王枫;统筹:张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