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守护城市记忆 赓续历史文脉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7-24 05:56

近年来,黑河市围绕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城市、宜居城市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探索出一条“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特色路径,通过完善机制、挖掘资源、活化利用等举措,让城市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文化魅力持续彰显。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实现系统性跃升。

历史建筑 “一处一策”保护

面对散落城乡的历史建筑保护难题,黑河市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级负责、村民守护”的四位一体长效保护机制,针对全市普查认定的35处历史建筑,坚持“一处一策”,结合实际量身定制本地保护方案。压实属地责任,建立定期安全排查制度,引入专业力量评估结构安全。经过全面细致的排查整治,全市35处历史建筑目前均未发现C、D级危房隐患,有效确保了珍贵历史遗存的结构安全和长久存续。

高标准完成《爱辉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2-2035)》编制,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爱辉区描绘清晰保护蓝图。同时,严格对标国家规范,重新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瑷珲镇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其保护发展与时俱进。此外,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完成爱辉区新生村、坤河村、瑷珲村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并统一采用国家规范样式完成挂牌,实现规划引领下的规范化、标准化保护。

在历史建筑相对集中的瑷珲镇等地,创新性地将保护要求写入村规民约,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自己的宝贝自己护”的浓厚氛围。在重要历史建筑上悬挂“党员包保责任牌”,设置“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保护责任区”,将每一处建筑的保护责任精准落实到具体党员肩上。

新增认定历史建筑28处

黑河市积极响应国家和黑龙江省关于历史建筑普查认定“清零”的部署要求,去年由市住建部门牵头,联动各县(市、区),深入开展拉网式、地毯式资源普查,全市新增认定历史建筑28处,不仅包括承载重要商贸记忆的拱宸街商铺、前进村供销社、俱乐部,还涵盖体现中俄交融的哈达彦俄罗斯族印象馆,以及人民广场、“母亲”雕像等城市地标。此次普查使黑河市历史建筑总量从原有的7处大幅跃升至35处,实现了历史建筑资源库的跨越式增长和质的提升,完成“清零”目标。

目前,新增的28处历史建筑已100%完成属地认定、挂牌保护、精准测绘和数字化建档等基础工作,为后续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黑河市采取“社会线索征集+专家评审把关+实地深入考察”三结合模式,正式启动第三批历史建筑申报的准备工作,同步研究制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施方案。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精心筛选瑷珲镇城关村、头道沟村、外三道沟村、外四道沟村,西岗子镇坤站村,四嘉子乡小乌斯力村等6个村落,作为第七批传统村落申报对象。眼下,已完成前期调研摸底、“一村一册”保护发展指引(征求意见稿)编制以及申报材料的预填报工作,正在着力推动形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

赋能遗产价值  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改造后的拱宸街

去年完成的拱宸街风貌改造工程,是黑河市活化利用历史街区的标杆项目。这条素有“一条拱宸街,半部瑷珲史”之称的百年古街,在改造过程中,摒弃大拆大建,秉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巧思”理念,对经文路至天市路300米核心区段的24栋沿街建筑实施精心改造。改造深度挖掘并凸显了瑷珲古城独有的中俄合璧建筑艺术精髓,更赋予古街“四方归向”的新时代吉祥寓意。古韵悠然的青瓦灰墙、喜庆的大红灯笼,焕然一新的拱宸街,迅速成为文旅热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街内商铺生意红火,进一步提升了文旅经济发展。

黑河市对瑷珲古民居、清末黑龙江副都统姚福升故居、反映地方家族变迁的郭氏家族馆等代表性遗迹精心修缮后布展开放,点状式推动形成特色历史文化馆落群。尤其是对省内罕见、保存完好的清代教育遗存——瑷珲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附属国民学校的创新利用,打造为黑河市首家综合性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营地(瑷珲研学营地)。

瑷珲研学营地

彰显文化特色 打造“一村一品”

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黑河市坚决避免“千村一面”,深挖差异化文化内核,打造“一村一品”:新生村聚焦独特的鄂伦春族民俗文化,瑷珲村依托深厚的瑷珲历史底蕴,坤河村则主打达斡尔族与满族文化风情。

积极引入外部智力与资本,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新生村吸引中国健康好乡村基金会参与,邀请中国中建设计院实地踏勘,共同谋划康养旅游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新生淀粉厂改建”和“种质基因库”等项目,为传统村落注入强劲的产业活力。

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迈入“智慧时代”。目前,全市35处历史建筑中,绝大部分已在保护标志牌上增设专属二维码。市民和游客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便捷获取该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保护等级等详细信息,实现历史建筑的“可阅读”“可互动”,极大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和保护管理的透明度、智能化水平。

下一步,黑河市将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奋力书写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崭新篇章,以文化之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让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记者:吴利红;编辑:陈思雨;审核:王雪梅;统筹:王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