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春市南岔县浩良河镇大吉星村,庄严肃穆的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静静矗立,四周青山悠悠,松柏苍翠,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在吉兴沟召开,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也被称为“红地盘”——这个曾经日伪军的“眼中钉”,如今已成为英雄的勋章。它见证了日军烧杀抢掠、“归屯并户”的野蛮暴行,以及“血泪井”中不屈的呐喊;见证了20世纪30年代当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黑暗中坚守抗争的铮铮风骨。
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东北,伊春林区也陷入了黑暗的深渊。1933年,日军侵占南岔县大吉星村(当时称吉兴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日寇凶残的暴行非但没有让村民屈服,反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反抗怒火。汤原县委敏锐地抓住时机,派人来到吉兴沟,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发动群众,组织成立了伊春林区第一个抗日救国会,吉兴沟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村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抗联部队送情报、送给养,站岗放哨,使得抗联部队在这一带得以有效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日军。正因如此,日寇视吉兴沟为眼中钉、肉中刺,惊恐地称之为“红地盘”。
1935年,一支重武器装备的日军部队准备渡河,围剿驻扎在附近的抗日联军。在这危急时刻,只有40多户人家的吉兴沟,竟有27名青壮年毅然参加抗联,投身到保卫家园、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这些热血男儿在战场上拼死杀敌,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有24人先后战死沙场。
1935年7月,日伪军采取归屯并户等残暴手段,对当地村民进行血腥镇压,他们烧毁了吉兴沟的全部房屋,村民们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许多老人和孩子因饥寒交迫倒在了逃亡的路上。
1936年1月25日,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在吉兴沟召开,这是东北抗联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联合会议。赵尚志、李兆麟、李延禄、夏云杰等著名抗日将领齐聚于此,共同商讨抗日大计。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把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东北抗日联军,会议促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书写了伊春林区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标志着东北抗日力量的进一步整合与壮大,也让吉兴沟“红地盘”在抗日斗争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了东北抗日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1936年夏,日伪军再次前来报复,烧杀抢掠,血洗吉兴沟,制造白色恐怖。他们在村里随意杀戮无辜百姓,见人就杀,见物就抢,村庄里哭声震天,昔日宁静祥和的村庄瞬间变成了人间炼狱。为了切断群众与抗联队伍的联系,日军还在村里建立兵营,派驻守备队,严密控制百姓活动。在村子北部,日军挖了一眼水井,将抓捕到的抗日战士和群众,用铁丝残忍地穿过锁骨连在一起,投入井中。从1937年至1945年日军驻守期间,先后有12名抗联战士被投入这两口井中,另有18人被残忍屠杀在河边。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还将一名抗联战士的妻子和女儿活生生地踢进深井,母女俩就这样悲惨地死去,其恶行令人发指。
在日伪军侵占吉兴沟一带的15年中,不仅对该屯进行血腥的镇压,还疯狂掠夺吉兴沟一带的木材,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被大量掠夺,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吉兴沟村民虽然遭受了日军的残酷迫害,但他们从未屈服,在党的领导下,他们一面与日伪敷衍周旋,一面继续暗中支持抗日活动。1946年5月,抗战胜利后,这里诞生了伊春林区第一个党组织——吉星村党支部。
历史不能忘记,2017年,大吉星村“红地盘”抗联纪念碑落成,被批准为伊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2021年吉兴沟红色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投入使用,设有纪念碑广场、历史教育区、研学体验区等,全面再现了吉兴沟变迁和抗联期间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
青山依旧,松柏常青,如今的“红地盘”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警示后来人时刻牢记革命先烈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发扬坚韧不拔、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去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
(视频及图片由南岔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