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吃上一份松子冰淇淋,口感细腻,唇齿留香。这是来自伊春中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春中盟)的最新产品,一盒冰淇淋大概含有150粒松子,一经推出,冰淇淋车前排队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在伊春茫茫林海间,里面不仅藏着饱满的松子,更孕育着伊春中盟从绝境中重生的故事。这家曾陷入停产泥潭的企业,如今正以全产业链的雄心,让红松的馈赠从深山走向全国,从餐桌跃向高端市场,书写着一段“小松子撬动大产业”的传奇。
游客前来购买松子冰淇淋
绝境逢生:杂草丛里捞出“金疙瘩”
2021年年底,这里曾是一幅令人唏嘘的景象:4.6万平方米的厂区里杂草没膝,价值5000多万的德国超临界设备因断气冻成了“冰疙瘩”,生产许可证早已过期,只剩下四五名员工守着这片沉寂的厂房。其实,这里曾寄托着“红松产业突围”的厚望,但因市场开拓乏力等原因逐步陷入停产。直到黑龙江省龙睿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事情迎来了转机。
德国超临界设备
转机就藏在那台“搬不走的宝藏”里。这套德国进口的超临界设备,因拆卸后无法复原,成了龙睿公司接手时唯一的“硬通货”。企业拉来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在零下20度的寒冬里围着冻僵的设备“会诊”,6个月里反复调试参数、改造管道,硬是让这台“沉睡的巨人”重新运转。
更妙的是,他们给设备“解锁”了新技能——从单一榨油升级到能生产大豆卵磷脂、蛋白粉,连松仁粉都能精细加工,昔日的“废铁”转眼变成了多面手。
点石成金:一粒松子的“身价三级跳”
重生后的伊春中盟,把实验室搬进了生产车间。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盯着烧杯里金黄的液体——这是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炼的松子油,滴在舌尖带着淡淡的松脂香,每斤能卖500元;而在江南大学的合作项目中,松子仁摇身一变,成了和五粮液合作的松子露酒,一口下去既有酒香又有松仁回甘,利润率直接翻番。
琳琅满目的松子产品
如今的生产线上,一粒松子的“逆袭”看得真切,董事长赵鹏算了一笔经济账:超市货架上的炒货,利润率在15%左右。深加工成松子油,利润率就能涨到30%。如果提取出卵磷脂,做成保健品,利润率就能达到200%~300%。
2025年上半年,4000万元的营业额让厂区重新响起机器的轰鸣——这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三分之二,利润同比增长200%。更令人振奋的是,产品线已从单一炒货扩展到油、酒、休闲食品、保健品等六大类30余种,在北上广的高端商超里,印着“红松故乡”字样的松子油成了新宠。
链动山海:从松塔到餐桌的全图景
走进伊春中盟的松塔原料库,松塔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里储存的不仅是“松子+”的各种产品原料,更是伊春中盟布局松子产业链,走向更大市场的信心和底气。
松塔原料库
这几天,赵鹏带着全体员工没日没夜地忙碌,在为了通过“湾区认证”升级改造车间。
“通过湾区认证后,我们将成为首家通过湾区认证的红松子企业,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仅可以销售到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销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赵鹏说,我们不仅要卖产品,还要讲好红松的故事,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曾冻僵的德国设备仍在轰鸣,萃取着松子里的精华。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正尝试从松塔鳞片中提取新的活性物质。在这片曾因停产而荒芜的厂区,未来将产出更多带着红松印记的产品。
从停产困境到全链开花,伊春中盟的蜕变,就像红松的生长:深扎在伊春的土壤里,把枝叶伸向更广阔的天空,让每一缕松香都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