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广袤的乡野间,每逢“七一”“八一”这样的特殊日子,总会出现这样壮观的景象——一支特殊的车队,穿行在田埂与村落之间,挨家挨户地“集结”。车队的组织者,是一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而车上的乘客,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八旬、胸前挂满勋章的退伍老兵。
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医院,也不是养老院,而是他们年轻时用生命和鲜血守护,如今却已变得陌生而又璀璨的城市,甚至是遥远的北京天安门。
这位不辞辛劳的志愿者,叫张永学。
两年,他认下64个特殊亲戚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09年。时任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太平大队民警的张永学,在道外区乡镇进行交通安全调研时,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主人公是80岁的槐玉书大娘——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遗孀。她身边无儿无女,生活全靠当地政府接济。看到眼前的景象,张永学当即表态:“大娘,以后我就是您的干儿子,我养您老!”
抗美援朝老兵纪树财与张永学相处甚欢
一个人的承诺,很快变成了一群人的行动。以此为原点,张永学开启了一项宏大的计划——为辖区四镇所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提供志愿服务。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两年时间,他找到了64位老兵,并像绘制作战地图一样,在地图测绘部门的支持下,将每一位老兵家的位置都标注出来。从此,一场跨越十余载的拥军“长征”,拉开了序幕。
带“老兵”看大好河山
在与老兵们的接触中,张永学发现,许多戎马一生的老兵,回到家乡后很少走出村庄。祖国日新月异、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张永学心头一热:“我带你们出去走走,看看你们打下的江山,现在有多美!”
2016年,张永学和部分老兵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前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十年如一日的“特殊车队”。他们的足迹,从哈尔滨的龙塔、极地馆、冰雪大世界,一路延伸到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最终抵达了北京天安门广场。
2016年9月,张永学和部分老兵在天安门广场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当老人们乘坐着高铁、飞机,亲眼看到祖国的繁荣强大和盛世美景,他们禁不住老泪纵横,激动地握着张永学的手说:“值了!我们的坚持没有白费,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自掏腰包建“老兵之家”
这些老兵分散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各个村屯,照看起来不方便,如何将老兵“集结”起来,便于照料,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张永学颇费心思。
“何不筹建个老兵之家?”
每年八一建军节,张永学都为抗联老战士王济堂精心装扮一番
2021年7月,张永学自筹资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老兵之家”。本着自愿的原则,“老兵之家”很快“集结”了64位老兵,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在这里,老兵吃住全免费,还设有琴棋书画以及娱乐活动项目。
“老兵之家”成为老兵们休憩的港湾和精神的家园。
请解放战争老兵王兆祥讲战争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张永学的义举,感召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兵志愿服务的行列。2018年8月1日,哈尔滨市金泉山公墓负责人在园内专门开辟了拥有100多个墓位的“老兵陵园”,免费安葬去世的老兵。张永学和众多志愿者一同出资,在陵园中心建起一座“老兵纪念碑”,26位退伍老军人在此安息,他们的英雄事迹,与松柏同存。
“16年间,当初的64位老兵有59位先后离世,现在‘老兵之家’还有5位老兵,他们的年龄都超过了80岁,最大的年龄已经95岁。”说起给老兵建墓园,张永学有些伤感:“老人们时日不多,我也已经退休,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老兵之家’建设上,用在老兵身上,一定会像亲人一样照看好他们。”
2025年8月1日,张永学组织志愿者慰问老兵
今年八一建军节,“老兵之家”又迎来了10位老兵入驻,张永学跟往常一样,带领志愿者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这一天,他还带领60多名志愿者看望慰问了95岁高龄的抗联老战士王济堂、解放战争老兵王兆祥和抗美援朝老兵纪树财三位老人。
16年来,张永学的义举影响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为老兵服务的队伍中来,他的行为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2013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张永学“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20年,他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张永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