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虫鸣山幽,溪水清流,秋风过处,松涛阵阵,一派安宁祥和的幸福景象。
然而,村民平时聊天,总会不经意望向不远处的一座山岭,总会说起民族英雄赵一曼,说起春秋岭上的枪声,说起赵一曼和她的“春秋大义”。
一曼村的历史,永远定格在90年前的那一天。
春秋岭战斗浮雕
“你们先撤退,我来打掩护”
1935年10月,面对日伪军的“大讨伐”和“拼大屯”政策,赵尚志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抗联第三军的前身)主力向松花江下游远征,开辟新的游击区。第三军一师二团、三团留在原地,分别在珠河铁路以南、以北地区坚持抗日。
11月14日,二团团长王惠同、政治部主任赵一曼率50余名抗联战士来到珠河县(今尚志市)第五区春秋岭左撇子沟附近的安山屯。混在群众中的汉奸为了赏金,连夜告密。15日晨,多路日伪军共300多人向这里扑来。
赵一曼养伤窝棚仿造建筑
上午10时许,王惠同、赵一曼发现敌情,立即指挥部队抢占山中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激斗,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众我寡,危急关头,赵一曼和王惠同争相让对方先撤退,自己留下来掩护。“你是当地人,对地形熟悉,带战士突围更有利,我来打掩护。”赵一曼话音刚落,便向战士们挥手高喊“快撤”,自己带领八九名战士打起掩护。战斗持续了一天,击毙日军横山部队机关枪队队长古谷清一大尉、小队长芹泽、特务曹长等日伪军30多人。
10余人成功突围后与三团汇合,但王惠同负重伤后被捕。审讯时他骂声不绝,被日军残忍杀害于左撇子沟。全国解放后,为纪念这位英勇不屈的抗日英烈,这里改名为惠同村。
赵一曼纪念园一角
赵一曼在掩护突围中左臂受伤,藏在雪坑中,搜山的敌人没有发现。她被战士和群众护送到春秋屯,后转移到侯林乡西北沟于家窝棚养伤,被汉奸发现后上报。11月22日9时30分,赵一曼被30多名伪警察包围,在战斗中左腿中弹,昏倒被俘。狱中,赵一曼受尽灭绝人性的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火车上含泪写下给儿子的书信后,赵一曼在珠河县城北门英勇就义。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我们义不容辞”
13日下午,记者从一曼村党支部西行不远,就看到了山脚下坐落的一曼红色历史馆。踏着石阶登山,赵一曼纪念园里,数十处各界知名人士的题词刻在大小不一的石碑上,十分醒目。赵一曼纪念碑、抗联浮雕、抗联井、赵一曼养伤处等红色景观,吸引着各团体和各地游客参观、瞻仰。
抗联战士使用过的水井遗址
“一曼村原名珠河县第五区侯林乡,1950年为纪念赵一曼而更名。传承赵一曼的民族大义,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曼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君的一席话,把记者从春秋岭左撇子沟战斗的回忆中拉回。
一曼村红色印记鲜明。尚志市乡村三级通过多维挖掘,依托“一园一馆”红色资源,打造沉浸式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历史图片、年代实物、多媒体影像和文字介绍等方式,立体展示赵尚志、赵一曼等抗联英雄英勇抗战的红色历史故事。目前,一曼红色历史馆已纳入党校教学点,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省市级超2万人次参观学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红色地标。2022年,一曼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农家乐餐厅
借助红色资源优势,一曼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村里创新开发了红色采摘园、红色农家乐等项目,将红色文化与休闲农业产业充分结合。每逢节假日高峰,日接待游客数量达上千人次。游客在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村民投资30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一个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餐厅、住宿一应俱全,日接待能力可达千人,节假日高峰时用工10多人,全是村里人。
“百姓生活很安逸,大家很知足”
近年来,一曼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树莓、黑加仑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村民紧跟现代农业步伐,采用精准温湿度控制、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提高种植效益。全村种植红树莓170亩、黑加仑400亩,实现年产值911万元。利用国家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4暖、7冷共11栋棚室,种植树莓1.1万平方米。项目将于今年秋季投产,村集体年收益12万元。
靓丽的村容村貌
基础设施升级,焕发宜居宜业新活力。2022年至2023年累计投入711万元,掀起乡村建设热潮。五丰屯2000米的道路实现硬化,下一曼屯2840米的边沟完成改造,新建3456平方米水泥路、硬化道路3429平方米,水泥路全覆盖并加宽到7米;铺设波纹钢板排水沟826米,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排水难”。66户农户的房屋完成房盖改造和墙体粉刷,3472米的新围栏整齐划一,68户农户安装了新大门,72盏新路灯照亮了村民夜间出行路。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升级:五丰屯、下一曼屯新建2个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邻里议事的新阵地;4600平方米的彩钢棚为农业生产物资存放提供便利。从“面子”到“里子”全面提升,一曼村不仅“颜值”更高,宜居宜业的幸福温度也更高了。
村民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君(右)拉家常
“全村耕地26728亩,种植玉米、大豆、水稻。户籍人口719户2287人,其中200户、近400人外出务工,全村人均年收入2.1万元,百姓生活很安逸,大家都很知足。”赵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