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十四年①|抗战号角——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8-21 07:26

九十余载光阴流转,一段血火交织的历史记忆仍清晰如昨、震撼人心。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庄严地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那段烽火连天、奋起抗争的悲壮过往。

中共满洲省委于1931年9月19日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1年10月5日重印)

这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它曾如暗夜号角,发出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先声,使黑暗中的东北人民看到了希望。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次日,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在奉天(沈阳)小西边门附近的省委机关召开常委紧急会议,讨论、起草并刻印《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通过各种途径散发到群众中。

这份被简称为《九一九宣言》的檄文,承载起了三千万东北同胞最沉重的呼号。《九一九宣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主张,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揭露了国民党所谓“忍耐”“镇静”“莫给人以可乘之机会”的卖国投降主义实质,提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九一九宣言》笔锋如刀,字字铿锵:“罢工、罢课、罢市”“发动游击战争”“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这些呐喊刺破了沉默的夜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誓死反抗日军侵略的坚定决心。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向全国人民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党的一系列坚决抗日的主张和号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在群众中广泛传播,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精神,在东北和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浪潮。

马占山率部与日军激战的江桥阵地

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在齐齐哈尔打响大规模抗击日军的江桥抗战,东北军爱国官兵依托简陋工事,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精锐达半月之久。战役进行期间,中共满洲省委动员工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等组成“抗日援马代表团”,赴战地慰问,并派志愿兵参加战斗。

在中国共产党支援下的东北义勇军,出发抗击日本侵略者

面对山河破碎,东北民众不畏强敌、奋起抵抗。原东北军官兵、警察、农民、知识分子一应而起,组成各种名目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沦陷的国土上呼啸集结,人数最多时达三十万之众。规模较大的有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李杜领导的吉林自卫军、王德林领导的吉林救国军等。从1931年10月起,中共满洲省委曾先后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东北各部义勇军中开展工作。在党的领导和协助下,抗日义勇军的发展极为迅猛,他们以大刀、长矛和步枪等简陋武器,在白山黑水间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不屈的民族气概。

东北抗日义勇军

历史虽已远去,但《九一九宣言》中奔涌的勇气与信念,依然如钟声长鸣于时代长廊,提醒我们不忘来路、不负使命,在铭记中传承那份穿越烽火的铮铮誓言。这份泛黄的《九一九宣言》早已超越纸张的局限,成为镌刻在历史天空之下的精神图腾。当后辈学子隔着纪念馆展柜玻璃凝视这些斑驳墨迹,所见不仅是沧桑印记,更是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迸发出的觉醒之光。它如一把思想的火炬,以不屈的血性与信仰昭示:纵使强敌压我境,中华脊梁永不弯。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记者:李淅;编辑:夏烨;审核:王枫;统筹:杨国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