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背的虫眼少了,大豆荚的饱满度高了,田埂上的喷雾器少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曹健感慨地说道。这是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推行“一喷多促”航化作业后,黑土地上最直观的变化。
从过去单纯的病虫害防治,到如今集营养补给、抗逆增强、病虫防控于一体的综合养护,这项技术的发展优势正悄然重塑着秋粮生产的逻辑。
一喷多促航化作业
效率的跃升是最显著的进步。“往年这时候雇人背喷雾器,一人一天顶多喷20亩,连片地块得请十几人连轴转,光工钱就占了不少成本。”正在田埂查看作物长势的种植户高希全说道。而今年,“画眉鸟”固定翼飞机日均作业2万余亩,相当于数百名人工的工作量。更关键的是作业质量的提升:传统喷施常出现“前重后轻、上多下少”的问题,同期数据显示叶片着药均匀度仅60%,如今通过精准控制雾滴大小和飞行高度,均匀度已提升至95%以上,药剂利用率提高近四成。
技术的集成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一喷多促’可不是简单把药剂混在一起,而是按作物生育期配制的‘营养套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胡忠尧拿着配方单解释,“玉米灌浆期得侧重补磷钾肥,大豆鼓粒期要加钼元素,再配上针对性杀菌剂和杀虫剂,一喷多效。”对比去年单纯喷施杀虫剂的地块,今年采用综合套餐病虫害防治成本降低25%,作物抗倒伏能力提升15%,实实在在实现了降本与增效的双重突破。
一喷多促航化作业
科技赋能让作业精度实现质的飞跃。“过去凭经验看天喷药,赶上连阴天就错过了最佳窗口期,效果打折扣。”分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薛忠海说。如今田间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生长数据,结合气象站、土壤传感器传回的信息,系统能自动生成最佳作业方案。地块按百米网格精细划分,药剂浓度随土壤肥力动态调整,连雾滴大小都按需调控,这种“定制化”服务让每一滴药剂都发挥最大效用,较去年同期精准度提升近三成。
监管体系的完善筑牢了质量防线。从药剂采购到配药、喷施,全流程记录可追溯。作业前,地头公示栏里贴着清晰的航线图和药剂配方表,每块地的作业时间、负责机组都标注得明明白白;作业中,“空中巡查+地面抽检”双重监管同步推进,管理区公示板实时更新进度;作业后,纸质档案和电子台账在作业点随时可查,农户能翻看详细的喷施记录和检测报告。
“地里贴的公示写得清清楚楚,喷了啥、咋喷的、谁喷的,连药剂批次编号都有。”种植户刘德莲指着田埂上的公示栏说。这种“透明化”机制让技术推广更有说服力,今年已完成的作业地块中,抽检合格率保持100%,农户满意度较往年同期提升30%。
一喷多促航化作业
从黑土地上的白色雾带到丰收账本上的增产数字,“一喷多促”的发展优势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底气。这项技术的进阶之路,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北大荒人用科技守护粮仓的生动实践——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精准呵护,丰收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