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处,藏着一片火山铸就的神奇土地——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打开的地质教科书”,拥有全世界保存最完整、品类最齐全、状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质地貌,静候世人走近这里,聆听地球深处的故事。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火山”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火山,更是一部仍在书写的地质史诗。”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宫凯指着保护区图板介绍,保护区总面积1009平方公里,覆盖火山锥、熔岩台地、堰塞湖、矿泉资源及特有的生态系统,保护对象涵盖火山地质遗迹、矿泉水资源、生物群落与湿地草原。
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五大连池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火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5年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强化巡护执法;持续加强生物资源管理,开展动态监测,加强科学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撑;积极推进地质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灾害治理和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和生态原真性。
在法律与科学的双重保护下,在持续不断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保护区群落结构日益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美景
火山遗迹数量与密度世所罕见
张佳博是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如今正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就是自然遗产在旅游背景下的存续与可持续发展。此次回到家乡,她选择将学术视角与在地经验结合,期望更深入了解人与地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记者随张佳博行至温泊景区。船行石龙河,芦苇轻摇,熔岩台地起伏于两岸。湖泊如镜,串联相依,黝黑的火山岩隙中草木顽强地生长,刚柔相济。“你看这水底,矿泉与藻类交织出碧蓝、橙黄、翠绿的色带,这是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的自然幻彩。”作为在火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研究者,张佳博的话语间满是对家乡的亲切与自豪。
张佳博告诉记者,14座火山锥、11座盾火山与翻花熔岩、喷气锥、喷气碟等各类熔岩微地貌共同组成了五大连池这片火山的家族谱系。过去十万年间,42个火山口相继喷发,塑造出800平方公里的玄武岩台地。目前保护区内已发现喷气锥1537个、喷气碟72个,数量与密度世界罕见。
为守护这些珍贵遗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策略:核心区严格限制人为活动,禁止开展与保护目标相悖的旅游项目,控制游客规模、划定游览区域与季节、规范游客行为,最大限度维持火山遗迹的原真与完整。
“神泉圣水”堪称世界级宝藏
“清康熙年间,老黑山与火烧山喷发,熔岩阻塞白河古道,形成五个串珠状堰塞湖,‘五大连池’由此得名。”五大连池风景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亚东立于三池岸边,讲述这片水域的起源。
乘船游览,可见五池如碧,依偎在浩瀚的熔岩台地之间。因湖底矿物折射,水色变幻如宝石。风静之时,十四座火山锥体倒映湖中,山与水相拥,宛如仙境。
更神奇的是这里的冷矿泉。南饮泉与北药泉的泉水清冽沁人,富含矿物质,泉眼时常雾气缭绕,被誉为“神泉圣水”。游人持壶接饮,已成为当地一景。
王海龙与爱人十年前来到五大连池疗养。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皮肤晒得黝黑,但每天喝上一壶清爽的矿泉水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态,遇到游客时,还会如数家珍般说起矿泉水的“神奇疗效”。
徐亚东表示,五大连池矿泉水资源属世界级宝藏。为实现在保护中可持续利用,当地采取严格措施,依法划定核心区、限制开发;实施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持续监测水质与矿物质含量;科学控制开采量;通过公众宣传引导文明游览,凝聚保护共识。
保护与发展“平衡”的鲜活样本
今年夏季,五大连池风景区接待游客12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27.7%。暑期研学游客超8.5万人次,越来越多青少年于此踏上地质启蒙之旅。“这里不仅是科研与保护的宝库,更是探索保护与发展平衡路径的鲜活样本。”五大连池风景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苑小波说。
旅游已成为保护成果的价值转化器。依托火山奇观与健康矿泉,五大连池开发生态旅游、康养度假等绿色产业,使游客通过地质研学、矿泉体验等项目,切身感受自然之珍贵。旅游收益部分反哺保护事业,形成“以旅养保”的良性循环。
本地社区也从中受益。许多居民由传统农牧转行生态导游、民宿经营,实现绿色就业和收入提升。王荣生的“毛驴车”豆腐坊在夏天一直热火朝天地接待着八方来客,人们在这里品尝矿泉美食,了解民俗风情。“他们逐渐由‘被动保护’转向‘主动守护’,成为自然遗产最坚定的守护者。”苑小波说。
山幽水静,石奇泉灵。五大连池,这座亿万年火山运动塑造的自然奇景,正以其深沉而包容的胸怀,向世界展示着自然生态、地质遗产的永恒魅力——人类唯有谦卑守护,方能与之共生共荣。
(视频由黑河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