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煤七台河公司的版图上,龙湖煤矿的地面工业广场是一派繁忙景象。选煤厂的轰鸣、铁路专用线的繁忙、办公楼里进出的人群,共同构成了这座现代化矿井的“地上脉搏”。然而,一个鲜为人知的奇迹,正在这片繁华之下数百米的幽深地层中上演——巨大的采煤机正安静而平稳地割煤,它的正上方,就是那些重要的厂房、建筑以及铁路等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如此重要的地面建筑物和工程设施下采煤,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却成了龙湖煤矿的日常。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正是他们历经六年磨砺掌握的核心技术——膏体充填开采。这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像是一套“偷梁换柱”的谋略,让一座面临资源瓶颈的老矿于绝境中觅得新生,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绿色开采之路。
矿井膏体充填开采工作面施工现场
当“家底”只剩下“锅底”
任何一场深刻的革命,往往都源于一场深刻的危机。对龙湖煤矿而言,这场危机来得真切而紧迫。
作为一座1998年就投产的主力矿井,随着时间的推移,采深不断加大,那些易于开采的资源日渐枯竭,矿井生产系统愈发复杂,经济效益被严重制约。
到2019年末,矿井剩余可采储量仅剩6970万吨,部分区域甚至只剩下了难啃的“锅底煤”,“家底”正在变薄。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矿区工业广场、铁路、河流和建筑物的下方,压着足有974.6万吨优质焦煤。可就是这些被称作“保护性煤柱”的优质煤炭资源,却因传统的放顶煤开采法会导致地表沉陷,而成了绝对不能触碰的“禁区”。
如何既保障地表不沉陷,又能把这块沉睡的宝藏取回来?唯有科技创新!
2019年5月,时任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总经理刘金奇亲自率队,奔赴千里之外的沈阳西马煤矿,实地考察一项全新的技术——膏体充填开采。
这种被称作“矸石换煤”的技术,简单说,就是把井下采空的区域用采出来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填回去,将其制成膏体重新填满、撑住,替代“保护性煤柱”,解放“三下”(建筑下、道路下、水体下)煤炭资源。
考察归来,信心与决心已经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当年5月15日,七台河矿业公司召开班子会议,决定在龙湖煤矿实施充填开采项目。
一场旨在向科技要储量、向绿色要未来的深刻革命,在龙湖煤矿正式拉开序幕。
转眼六年过去,龙煤七台河公司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持续推进龙湖煤矿充填开采稳步发展、创新升级,如今已经成为独具七煤特色的充填开采样板。
充填综采工作面充填料泵站施工现场
27种配方提炼出“凝固术”
在黑龙江这个高寒地区搞膏体充填,没有先例可循,龙湖矿的探索者们每一步都走在未知的“无人区”。
从2019年5月项目立项时起,建设者们便与时间赛跑。5个月后的10月末,长达1100米的矿建主体工程便宣告结束。紧接着,机电、土建队伍无缝衔接,到2020年1月,矿井上下的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到位。次年3月6日,项目正式投产。
这惊人的“七煤速度”,为后续的工艺探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真正的硬仗,是在地面一间不起眼的实验室里打响的。膏体充填,成败的关键在于材料配比。配比不对,稀了凝固不住,稠了堵塞管道,一切都是白搭。为了寻找到那个最适合龙湖煤矿地质条件的“黄金配比”,龙湖煤矿充填技术攻关团队把实验室当成了“搅拌站”。
“那段时间,我们折腾得天翻地覆。”副总工程师沙金带领团队将矸石、粉煤灰、水泥、炉渣和水,按照不同比例,反复进行试验。枯燥的数据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次尝试:先后进行27种不同配比,制作了312个实验模块,逐一进行塌落度、泌水率和抗压强度测试。
经过反复试验与数据分析,神奇的配比终于诞生了:水泥含量6%,粉煤灰含量22%,矸石含量52%,水含量20%。
用这个配比制成的膏体,流动性、可泵性、凝固强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了设计要求。
充填综采工作面配电所
“三管齐下”破解膏体堵管难题
然而,在实验室试验成功的配方,在落地实施中却遇到各种状况。
第一个瓶颈是堵管。充填泵站压力突然飙升是所有操作工最不愿听到的警报,这意味着输送膏体的管路堵了。
如何消除堵管现象?经过反复实验,龙湖煤矿填充团队开出了三剂“药方”:一是在原有配比基础上,大胆地将粉煤灰比例增加到30%,提高了膏体的流动性和可泵性;二是在充填泵站加装电接点压力报警装置,实现堵管前兆的精准预警;三是在地面投料皮带上安装红外线断电仪,一旦没有粉煤灰,皮带自动停止,从源头上避免了因配比失调造成的堵管。
三管齐下,堵管难题迎刃而解。
第二个难题是粉尘污染。最初使用干粉煤灰投料,井下巷道粉尘飞扬,工人的作业环境极差。经过多次井下技术改造,效果始终不理想。
“为什么不从源头治理?”在一次实地调研中,公司领导提出改变治理方向。充填团队果断取消了地面粉煤灰罐,尝试“湿式粉煤灰投料”,困扰已久的粉尘污染问题竟一举化解。
第三个挑战是作业效率不高。原设计充填泵为“一用一备”,不能充分发挥充填效率,制约了采煤产量。填充团队在原有系统旁增设了一条充填管路,实现了两台充填泵同时运行,充填效率直接翻倍。
投产后的充填综采工作面
“智”造支架,撑起安全高效工作面
如果说此前的创新都是“小步快跑”,那么将充填工艺与综采液压支架相结合,则是龙湖煤矿迈向采煤工艺现代化的一次冲刺。
最初,充填工作面采用的是传统的“五排五柱”单体液压支柱支护,工人每采三刀煤,就要人工围一次挡浆池,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生产效率低,而且没有可替代的设备。
这时,身为填充团队的领队、副总工程师沙金决定由团队自己动手改装支架。
2023年5月,第一套由旧支架改装而成的充填综采支架ZDL3200在68左三片投用。然而,初次尝试挡浆效果并不好。
很快,第二套经过改进的ZY3400型支架在68左四片上岗,这一次不仅挡浆效果好,围池子效率也提高了。
紧接着,第三套更先进的ZY4000型支架也改装完毕……工人们惊喜地发现,繁重的体力活被这些“铁疙瘩”替代了,不仅实现了减人增效,工作面也更安全了。到2025年8月,采用改装支架的工作面,月产量已稳定在1.5万吨。
在一次次技术革新中,龙湖煤矿的充填技术和工艺不断迭代升级,愈加成熟稳定。
沙金口中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这一切:从2020年到2025年8月,龙湖煤矿充填开采累计填进煤矸石、粉煤灰81.31万吨,换回优质原煤98.9万吨,累计实现盈利超过3.2亿元。“而充填开采吨煤成本则在传统采煤工艺的基础上只增加了100元,一年出煤20余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小型矿井。大大延长了龙湖煤矿服务年限。”
此番巧妙的“偷梁换柱”技艺,不仅为龙湖煤矿换回了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还将废弃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变废为宝,实现了绿色开采,确保了地表建筑安然无恙。
龙湖煤矿的绿色填充开采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高寒地区煤矿膏体充填的空白,也为全省同等条件煤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