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今天,成功发射!
(本文由黑龙江省科协与龙头新闻联合发布)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5-15 10:31

5月14日12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一箭十二星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是“星算”计划首发星座,由国星宇航公司研制的十二颗卫星组成,搭载之江实验室以“三体计算星座”标准研制的核心关键载荷。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业火箭作为总承包商提供发射服务。长二丁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常温液体两级运载火箭,具备不同轨道要求下单星、多星发射能力,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吨。

本次任务采用“顶置主星+侧挂从星”的分层布局。2颗主星纵向堆叠于整流罩内部顶端,10颗从星分两层侧挂于筒段内,每层周向均布5颗卫星。任务通过4次星箭分离使卫星精准入轨,顶置主星依次间隔分离,侧挂卫星每层5颗同时分离,通过飞行时序优化与姿态调整技术,确保分离安全性,并减少对末子级的姿态扰动。

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76次发射,从合同签署到发射仅用时5个月。

“三体”启航 将算力和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一箭十二颗计算卫星是“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通常,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正是之江实验室构建“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

“对于之江实验室而言,不是简单地发卫星,我们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

首发星座概念图.jpg

本次首发入轨的十二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计算卫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十二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之江实验室

编辑:李健

审核:孙昊

统筹:马一梅

扫二维码下载龙头新闻,欣赏丰富精彩内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