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猴子的心》……一幕幕经典剧目的画面,唤醒了尘封多年的记忆。龙江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曾是几代龙江人难忘的“光影故事”。
走进龙江皮影戏省级非遗传承人、老艺术家高淑芳老师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客厅中央摆放的影窗(皮影戏演出的舞台)。采访中,高老师拿出珍藏的《燕影剧》全集,扉页右下方“一千九百十五年”落款,仿佛在低吟着中国皮影艺术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转……由满头青丝演到鬓发染霜,光影相传的背后,是高淑芳难以割舍的初心与热爱。
高淑芳(左)和爱人周兴国欣赏收藏的影人
问鼎之作:《秃尾巴老李》“逆袭之旅”
高淑芳没有想到,她与皮影戏的相守竟“一波三折”。
1940年,高淑芳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7岁时随父亲高殿卿(龙江皮影著名表演艺术家)来到哈尔滨。那时,父亲高殿卿在老道外北市场驻演,后被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工作队(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前身)聘请。“从懂事起,我就喜欢看父亲在台上操纵皮影上下翻飞。屏气凝神,生怕错过剧情的起起落落……父亲给我做的影人,我一直保存着。”回忆初看皮影戏,高淑芳眼神明亮如水。中学毕业,她一心想“子承父业”,却遭到父亲反对。高淑芳毅然舍弃被航校、铁路两所学校录取机会,加之剧院领导青睐她“是个好苗子”,最终如愿。
“干上自己热爱的皮影戏,真是太幸运了……”,她生怕自己落后于人,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练功,“曲不离口,扦不离手”,练力道、指关节灵活性,每个动作要重复成百上千遍。即使在食堂吃饭排队等候的“分分钟”,她也拿着筷子活动手指,做到“心到手到,心手合一”。皮影戏是综合性艺术,苦练基本功的同时,她融入舞蹈、戏曲各家所长。“你的父亲就是你的老师,把你父亲的绝活儿都接过来……”老一辈艺人的殷殷期许,高淑芳至今记忆犹新!
《秃尾巴老李》被誉为全国皮影戏的代表作,作为亲历者,高淑芳见证了其“逆袭之旅”。
由于剧情拖沓、鲜有特色,剧本首次送审省里未能通过。“当天,剧团就开始创排重改。所有演职人员吃、住在剧院,一场一场地琢磨,剧本不知改了多少遍,日以继夜地排练。人心齐,泰山移……”追忆那场迎难而上的攻坚战,高淑芳不由得感叹。
历时半年,《秃尾巴老李》二次创排一举成功,省里给予高度评价——影腔极具黑龙江地域特色、表演技艺娴熟,舞美设计精美,水、风、雷、电等多项灯光特效场面震撼,使其艺术价值、观赏性得以提升。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秃尾巴老李》作为唯一的皮影戏剧目,高殿卿、高淑芳父女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汇报演出,龙江皮影戏,一炮而红!那一年,高淑芳才19岁!
“文化部安排《秃尾巴老李》在南京、苏州等6省9市巡演,场场爆满。”高淑芳说,看着台下观众一张张凝神贯注的脸庞,所有付出的艰辛,便融化在一句句悠扬唱腔、一次次皮影舞动中。
高淑芳(右)和小女儿周静坤一起展示皮影戏
矢志传承:蜚声海外的中国皮影瑰宝
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艺术要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干什么都要认真,才能惟妙惟肖,才能表演出彩。”高淑芳如是说。
《猴子的心》是皮影剧团创作的首个动物戏,父女俩联合执导,并由高淑芳主要操纵表演。为了提高表演水平,她苦练一个人操纵5个扦子,完成小猴子在树上倒翻360度,连攀两个树枝、倒挂,正翻360度站在树枝上……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俘获了观众的心。
搞皮影不是“一手活”,要“一专多能”。她除了先后在《秃尾巴老李》《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大小数十个剧目中担纲主演外,还担任了《盘丝洞》《一包糖》等剧目导演。
该如何突破皮影平面的局限性?她大胆地尝试影视表现手法,运用内外调光、创作走景器,在皮影平面舞台上呈现“朝霞月夜”“大海至沙滩小岛”的时空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她一直在探索,锲而不舍。
一场邀约,不期而至。1985年,时任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团长的高淑芳,应邀随中国专家小组,赴海外的博物馆协助鉴定该馆收藏的中国皮影艺术品。
为期四十多天的工作,令高淑芳感触颇深,3000余件中国皮影被视若珍宝;馆藏《秃尾巴老李》剧本,令她欣喜意外;现场表演龙江皮影戏,观众反响热烈。“皮影不仅是中国的,外国人也这么喜爱。除了皮影戏表演,在宣传、展览上我们要做得更好。”高淑芳暗下决心。
这次“出海”,点燃了高淑芳矢志传承中国皮影瑰宝的信念——回国后,她开始着手从事皮影艺术研究,先后编写《皮影基本功组合》、撰写《“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等资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她提交政协提案《皮影戏后继无人》,最终促成由哈尔滨市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定向培养了30多名学员。如今,她们已成为龙江皮影戏传承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高淑芳(左)和小女儿周静坤讲述《燕影剧》的来龙去脉
播散“种子”:龙江皮影戏薪火相传
1995年退休后,高淑芳萌生了办家庭皮影团的想法。“人退了,事业不能退,用两年时间尝试,短干长打算……”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高淑芳对皮影事业的热爱,一如既往!三个儿女辞去工作,成为她的助演;建舞台、上灯光,则由同在皮影剧团工作的专业灯光师——老伴周兴国负责;前期投入花掉了她大半积蓄。历时4个月,家庭皮影剧团筹建成功。
“1996年-2018年,我们选择在小学、幼儿园表演,先是在省内绥化、尚志等地,后来一路南下,奔赴沈阳、上海、广州等地巡演……”高淑芳印象最深的是,在广州岭南印象园每天演出3场,节假日演出4场,在此地一演就是11年。
小时候,她是台下的“影迷”,看着父亲方寸间演绎乾坤;青春岁月,皮影戏承载了她的理想与付出;退休后,巡演20余载,她对挚爱一生的皮影戏“难说再见”……让龙江皮影戏走进一代又一代代人的童年,亦成为她一生的使命。
犹如一颗“种子”,总会落地生根!共同的热爱,悄然“拉近”彼此的心:巡演中,她辅导上海静安区少年宫排演《鸡斗》;广州东风小学排演《猪八戒大战流沙河》,高淑芳辅导表演、做起了“场外导演”;近两年,东北农业大学学生数次登门求教,她总是倾情传授皮影戏表演……
只要和皮影戏有关,她都竭尽心力:剧院只要有需要,高淑芳不辞辛苦地为年轻人讲解皮影知识;2021年5月,她赴阆中参加中国木偶皮影学会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皮影戏”非遗保护研讨会暨四川王皮影博物馆开馆仪式,她的发言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远在美国的国内同行需要“支援”,她把家中的影箱漂洋过海地邮寄过去……
“我一辈子没停下来,一直在搞皮影。”高淑芳说。皮影戏教给她的一身本领,早已镌刻在脑海深处,时光也无法令它褪色。对于龙江皮影戏的未来,她相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会在新时代中获得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