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眼|看“家+和”婚调工作坊如何“说和”家事纠纷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4-12-05 07:32

早8时,刚到社区的王佳莹就看见一位老人坐在社区门口的台阶上抹眼泪。

“姨,您这是怎么了,遇到啥事了?”王佳莹快步走到老人身旁,搀扶她起身。

“儿媳妇嫌我说话不中听,大早上和我吵起来了。”老人拉着王佳莹,眼泪不住地往下掉。

“我这就陪您回家跟儿媳妇‘说和说和’,都是一家人,把话说开了就好了。

王佳莹是佳木斯市向阳区桥南街道佳丰社区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家+和”婚调工作坊的家事调解员。自2020年社区成立“家+和”婚调工作坊以来,这里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家事调解的重要阵地。

调解团队部分成员

居民有纠纷,首先想到来婚调工作坊调解

陪老人回到家中,儿媳妇看着王佳莹,没好气地埋怨婆婆,还带个外人来撑腰。

王佳莹看二人都在气头上,便分开给二人做工作。

“婆婆平常对你怎么样?”“那是没的说,像亲闺女一样。”儿媳妇说。“你俩其实就是婆婆着急说的一句话让你多心了,其实这不是她的本意。”

回想起婆婆平日里对自己的好,儿媳妇说:“我想她也不是赶我走的意思。”

做通了这边的工作,王佳莹又来到婆婆的房间,让她多理解儿媳妇情绪敏感,双方各让一步。经过一上午的调解,二人终于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和好如初。

“谢谢你闺女,要不是你,这个家可能就散了。”老人紧紧地握着王佳莹的手说。

“家+和”婚调工作坊自成立以来,目标就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现在居民有啥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来工作坊找我们调解。”王佳莹欣慰地说。这个充满温情的调解平台,帮不少家庭打开了心结。

在黑龙江,为做好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工作,各市县共建立了320个各具特色的“家+和”婚调工作坊。依托综治中心,由法官、律师入驻工作坊,会同妇联干部,针对矛盾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法律咨询,通过“网格+”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社区和村屯。

为有“经济压力引发婚姻危机”的家庭提供理财建议

早发现、早介入,将家事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知道身体体检,对婚姻家事进行‘体检,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不久前,哈尔滨市南岗区繁荣街社区居民刘丽娟就体验了一把婚姻家事‘体检。“瞧,有‘体检报告,还有工作人员进行解读分析、提出建议,太周全了!”

这也是“家+和”婚调工作坊的一项创新举措。

近年来,南岗区“家+和”婚调工作坊通过实体、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无缝对接,力争做到对家庭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

刘丽娟体验的婚姻家事体检”,就是围绕当事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涉及情感危机、财产保护、老人赡养等家庭婚姻家事问题,通过软件进行答题检测。线上生成“体检报告后,由专业调解员进行分析解读,给予当事人法律咨询或心理辅导。

如果说这套“体检”能线上帮助居民化解婚姻家事中的风险隐患,那么专业律师团队的介入,则真正地把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王雨竹是一名专业律师,同时也是“家+和”婚调工作坊微信平台的常驻法援志愿者。平时谁家有个难心事、闹心事,或在平台上询问、或线上私聊,立马可以得到王雨竹专业的法律帮助,这也让“家+和”婚调工作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居民的信任和认可。

有位女性的留言令王雨竹印象非常深刻,她和“家+和”婚调工作坊成员一起来到了留言者的家里。

现场调解

原来,这位女性再婚后,夫妻双方在女方婚前孩子教育理念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导致女方多次搬出去单独居住。男方气不过,就不让女方看望二人婚后所生的小女儿。就这样,家庭矛盾逐渐激化,以至于不可调和。

掌握情况后,“家+和”婚调工作坊成员从情感方面进行疏导,王雨竹则从法理上给予专业的意见建议,并邀请专业调解员参与调解。经过多次调解,夫妻双方均表示可以让步,并写下调解协议书,同意各自履行义务,重归于好。

“协议的关键在于执行。”王雨竹在“家+和”婚调工作坊进行调解时,发挥专业律师的优势,不仅让当事人在情感上接受,更在流程上合法合规。

法官入驻婚调工作坊,积极推动家事纠纷多元解决

在黑龙江,化解家事纠纷的“法律明白人”不止律师、网格员,也有法官参与其中。

2023年起,哈尔滨市呼兰区法院派驻法官入驻“家+和”婚调工作坊,针对家事纠纷答疑解惑,提供法律专业保障,积极推动家事纠纷多元解决,最大限度实现“预防在前、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近日,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综治中心,一对兄弟因为老人赡养问题起了争执,吵得不可开交,打算去法院打官司。

派驻在哈尔滨市呼兰区综治中心的法官,第一时间对二人进行了说理释法。待二人的情绪稳定后,辖区司法所、妇联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展开了调解工作。

法官为当事人调解婚姻矛盾

原来,兄弟二人是因为“老人赡养费的承担问题”发生了分歧。“考虑到该案属于家事纠纷,个别子女常以‘父母偏心、分家不公’为由,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因此在化解矛盾的同时,更要兼顾亲情理念的灌输。”兼任呼兰区家事纠纷调解站站长的呼兰法庭庭长孙维表示。

于是,呼兰区法院、司法所与呼兰区妇联、社区发挥各自优势,找准矛盾焦点,耐心地从传统道德、人伦亲情、法律规定等方面,对兄弟二人进行劝导。

通过多次“情理法”并重的诉前调解,兄弟二人表示,一定会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至此,该案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为了扩大‘家+和’婚调工作坊的辐射面,我们积极争取区委政法委支持,在综治中心设立婚姻家庭纠纷窗口,派驻干警、妇联干部轮流‘坐诊问病’。”呼兰区妇联主席王静表示。

目前,“家+和”婚调工作坊通过“网格+”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社区、村屯,共同建立“点对点”结对联系的片区法官制度,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激活了家事纠纷化解的“神经末梢”。

通讯员:贾莹莹;记者:王彦;摄影:王彦;编辑:李航;审核:王枫;统筹:张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