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方面,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
作为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发源地和奶牛养殖优势产区,黑龙江地处北纬47度黄金奶源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从一株牧草、一头奶牛、一滴牛奶,再到一张递向世界的乳品名片,黑龙江以科技创新为锚点,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向“新”而行,行稳“质”远。
关键技术突破 夯实产业化根基
“我们要坚持科研驱动产品创新,牢牢守住乳品安全底线。”走进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项目——安牧吉(黑龙江)食品有限公司,机器的轰鸣声与科研人员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一场乳业的 “破冰之旅”正悄然起航。
“奶酪,是使用原料乳较多的固态乳制品之一,因其营养价值高,有‘奶黄金’的美誉。”公司创始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教师张建强教授感慨,历经多年发展,液态奶技术已较为成熟,行业竞争激烈。因此在奶制品高附加值的赛道上,奶酪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力点。“这个市场规模发展速度快,竞争也比较小,容易通过持续创新,夯实差异化发展之路。”张建强说,这要求企业不能照搬西方产品,而应生产出更加符合国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中国奶酪。
张建强(右一)
“我们开发出了快熟切达奶酪、奶油奶酪、马苏里拉奶酪等系列奶酪产品,不仅提高了奶酪的功能性,而且改善了奶酪的风味和质地。”张建强介绍,通过调整奶酪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加工技术,技术团队攻破了奶酪加热融化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了适合涂抹、油炸或烹饪的奶酪食品。
企业是“出题人”,高校是“答题人”。在“出题”“破题”“答题”的过程中,张建强逐渐摸到了门道。“我们采用组合膜分离技术、电渗析技术等物理加工方法,超滤和纳滤等非热膜加工技术,开发出替代进口、适合国人口味的系列功能性奶酪产品。”张建强说,在省科技厅、大庆市和八一农大的支持下,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生成乳制品加工企业——安牧吉。大庆市高新区还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厂房并成立了专班,专门服务新项目建设,在厂房安排、环评、安评等办理方面快速推进,使得项目建设周期由两年缩短为一年,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成套设备创制 引领智能化升级
过去,我国乳业产业中婴儿配方乳粉所需的乳基料主要依赖进口,国内自主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缺失,制约了产业自主发展。
“我们不能总是依赖进口设备,这不仅成本高,还受制于人。”这是张建强在实验室里最常对团队成员说的一句话,“我们要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据悉,团队通过创制乳清脱盐设备、乳清膜分离浓缩系统、电驱动膜(ED膜)的智能CIP系统这三大关键设备,获批3项省重点领域首台(套)创新产品,实现了脱盐乳清粉加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补齐了脱盐乳清粉生产短板,摆脱了进口依赖。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国乳业产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
乳基料加工的关键设备
“我们通过创新联用混合树脂单元系统、组合电驱动膜分离机(双极电渗析设备)、结晶单元系统等多单元组合系统,研制出脱盐率可达90%以上的乳清脱盐装备,生产中稳定快速精确,可以满足高效脱盐要求。” 技术支持方——黑龙江省赫益乳基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侯越向记者展示着该设备在抑制热敏性乳清蛋白质变性、乳清蛋白回收率方面的出色表现。“此外,我们采用芳香聚酰纤维膜等低温组合膜分离系统,与多个单元组合,研制出了非热高效乳清膜分离浓缩系统。” 侯越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台设备的运行成本仅为常规热浓缩技术的5%,占地面积也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热敏性物质的变性或热损失,能够更好地保留乳清中的营养成分。”
成果集成推广 赋能规模化发展
在实验室的中央,一套集成化的智能设备正在运行。这是张建强团队最新研发的成套智能装备,它基于乳基料加工的关键设备,进一步集成了新型传感技术、在线检测系统、信息化控制和智能反馈系统。
“这套设备实现了智能化生产,能够自动监控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张建强介绍,“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曹荣安
团队成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曹荣安教授向记者展示了设备的操作界面。记者看到,界面实时显示各项生产参数,操作人员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调整设备运行状态。 “这套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纠错和防错,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 曹荣安说,此外,团队还开发了CIP废酸碱液回收净化设备,实现了乳清回收和高效利用的绿色清洁生产目标。“这套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绿色生产。” 曹荣安说。
据悉,这些成套智能设备已成功应用于国内等多家企业的生产线,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乳业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让更多的企业受益于我们的技术成果。”回首来时路,张建强教授表示,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省工信厅、大庆市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鼎力支持。“我是企业创始人,同时也是高校在职教师。创业初期,除了省里真金白银的研发资金支持,学校好成果转化政策和人才政策,大庆市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项目快速落地,也让我们有了十足的底气去拓展市场。” 张建强说,作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八一农大”的基因,他要立足龙江,服务全国,与省内各涉农高校一道,携手聚合优质资源,打造一杯好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