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公安局交警部门持续规范行人出行行为,在城市重点路口部署警力,专项治理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翻越护栏等典型交通违法行为。有时候“走路被罚款”,别不服气!
在公众眼中,机动车交通违法才是整治重点。至于行人交通违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常常被一些人视为“小事一桩”,难入法眼。然而,从近年执法实践看,国内多地开展过行人违法整治工作。行人交通违法貌似小事,但危害不容低估。一个不经意的违法行为,可能干扰交通秩序,影响通行效率,甚至威胁违法者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行人闯红灯致他人被轧身亡,被判决构成交通肇事罪,这一内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释放出强烈的依法治理信号,及时为违法行人提了醒。只有持续纠正行人陋习,才能让道路更畅通,出行更安全,城市更文明。
然而,从现实看,很多地方的行人交通违法行为并未得到根治。从违法主体看,部分行人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属于交通活动中的“弱者”,但他们却表现出违法上的“强势”。“我赶时间”“我看清楚了,没危险”“车会让人”……种种理由彰显出说走就走的任性。从执法主体看,面对时间地点不确定的行人违法,交警人力不足,无法死看死守。一边是行人违法成本较低,一边是交警执法成本较高,这对矛盾是道难题,也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治理行人交通违法,是对各地基层治理精细化能力的考验。对行人交通违法的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政府、社会、行人之间形成合力。拒绝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以疏堵结合的灵活方式,减少甚至消除行人违法动力,也就找到了治本之策。一方面,要把“疏”的文章做活,改善行人出行环境。比如,在硬件上,增加适宜路段的过街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再比如,在软件上,根据车流量实现红绿灯智能转换,缩短行人等待时间。另一方面,要把“堵”的功夫下足,在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要创新工作方式,深度关联违法行人利益。比如,利用大数据将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挂钩,让违法行人在申请贷款、奖先评优等方面受到惩罚。
为提高行人文明意识,还可以创新思路开展柔性执法。比如,集赞免罚,让行人把自己违法事实和宣传标语发朋友圈,让其联系亲友点赞,达到数额即可免除罚款。再比如,志愿服务接力,违法行人可选择交替纠违处罚方式,身着“红马甲”查纠下一起交通违法,结合自身教训宣讲后,实现接替。相信这些震动心灵的办法,会有效纠正行人既有不良习惯,消除潜在交通隐患。
新时代美好生活日益提质,文明交通人人共建,交通文明人人共享。相信随着治理深入,会有更多行人管好自己的腿,走好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