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同公路进入哈尔滨市界,一块写着“张永学警官爱民路”的路标静静矗立,向南来北往的人们无声诉说着一名普通交警与一方百姓的故事。
这块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路牌,不仅标记着地理方位,更像一座“丰碑”,映照出一名老交警心系群众、将责任与忠诚倾注在乡村路上的不凡印记。
退休前,他常年活跃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太平大队公路中队578.7平方公里辖区,犹如一个流动的路标,引导着交通参与者前行的方向;退休后,他依然坚守交通安全宣传一线,用责任和爱心护佑着一方平安。
他叫张永学,一名刚脱下警服的老交警。
“张永学警官爱民路”成为一条独特的景观路
风里雨里,“张警官”在路上等你
2024年12月12日,60岁的张永学在交警的岗位上光荣退休——38年9个月零12天,记载着一名老交警情系群众的每一个瞬间。
次日清晨,细心的村民发现了张永学着装变化:警帽少了警徽,警服没了警衔,腰间卸下了警械。寒风中,张永学身上那件“张永学志愿服务队”红色马甲尤为显眼。
这是他站了十几年的路口,寒来暑往,雨去风来,每天早晚上下学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条路上,送往迎来,护送一批又一批学生安全到校,平安回家。
4月22日7时20分,张永学准时到岗,十分钟后,团结镇中心小学校上学的孩子涌上路口。
这个路口,红绿灯30秒一变,张永学的身姿随之调整,车辆驶过,他侧身让行;孩子们走来,他护送过路,像一个钟摆,在喧嚣中丈量着平安的尺度。
退休后张永学执勤
脱去警服的张永学精神抖擞,风采依旧。
哈尔滨市道外区天恒大街是哈同公路进入哈尔滨市“东大门”,这条交通要道高峰期每分钟车流量高达百辆。在团结小学路口,30分钟之内有超过2000名老师、学生和家长穿越马路,一天中这样的交通高峰每天要经历四次——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循环往复。
“本以为他这回该歇歇了,可谁知他比退休前还忙。”妻子王庆芳的话语里,有埋怨,更有心疼。
少有人知,这名看似硬朗的老交警曾因公致残,右腿不便,站久了便会酸胀。但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张永学总是努力站得溜直,尽量走得平稳。
退休前,张永学负责交通安全宣教工作,他的辖区在道外区辖区团结、民主、巨源、永源四个镇,这里地处城乡接合部,交通状况复杂,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落后,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张永学执勤
凡涉安全,皆是大事。38年多的交通安全宣教路上,他的足迹遍布578.7平方公里的辖区,不留一处死角。他深知,每一条路都牵系着百姓的出行安全。
2024年7月,距退休仅剩半年,看着日益增多的电动车带来的隐患,张永学最后给自己加了一个“任务”。他要赶在离开岗位前,为辖区3121辆电动车完成登记上牌。
那段时间,张永学放弃了所有休息日,凌晨4时出发,深夜归家,5个月零12天,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张永学说:“警察生涯的每一天都值得珍视,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张三哥”
中午时分,送走下学的学生们,张永学赶到大刚家,从值守的道外区团结镇到道里区群力西区,一个在城区的最东头、一个在城区最西头,开车要走一个多小时。这条路,张永学走了13年。
大刚对“三哥”有道不完的感激
张永学之所以着急赶到大刚家,是因为他要开车拉大刚去体检。因为大刚是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好不容易考下来的C5驾驶证马上要面临检验逾期。
大刚叫张继刚,61岁,自小患小儿麻痹症,下肢无法行走,一度自卑、消沉。这些年,在张永学的帮助下,他变得阳光开朗,修家电、摆小摊,靠着自己的双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管永学叫三哥,他跟我亲哥一样!”大刚一张口,喉咙就哽咽了……
1986年夏季的一天晚上,刚入警不久的张永学在执勤时发现路边“蹲着”一个年轻小伙,满脸焦急和沮丧。询问得知,小伙子家住偏远村屯,由于没赶上末班公交车,急得要哭。
了解情况后,张永学找来朋友的车将小伙子送回家,从此两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小伙子就是大刚。“三十多年来,三哥待我如亲兄弟,吃的喝的用的都管我。”
“因为我在家排行老三,队里的年轻人都叫我‘三哥’。久而久之,便在辖区叫开了。”
这辆二手车跟随张永学在乡村路上奔波了18年
“三哥”在辖区群众中也“有一号”。退休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张永学一直负责道外区四个镇的交通安全宣教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跑遍了四个镇40个村、10个社区、206个村屯。“辖区干部可能不认识交警队长,但无人不识‘张三哥’!”说起张永学,驾驶员侯玉山深有感慨:“在我们这不认识‘张三哥’的司机不多,大家遇到难事都愿意找他。”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张三哥”开着那辆二手“赛豹”奔波在辖区578.7公里的乡村路上,一车一人,成为一道宣传交通安全流动的风景线。
“38年多,我做过的事太多了,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张永学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永源镇那个令人心悸的“死亡路口”,多年事故频发。2017年初,张永学实地查看,认定症结在于车速快且无信号灯管控。于是,他一边组织志愿者设岗疏导、宣传,一边奔走协调。两个月后,当信号灯亮起的那一刻,这个路口终于告别了“死亡”阴影,重归安宁。
张永学给孩子们宣讲交通安全常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团结镇东巨路与常胜村路口雨季泥泞难行,他卷起裤腿,领着志愿者垫商砼、铺石料,一干就是半个月;永乐村冯家沟屯桥梁被洪水冲毁,他第一时间协调相关单位,迅速抢修;乡村道路交通安全标牌设置不到位、标识不清晰,他挨个路段巡视,协调相关部门和公益组织,逐一设置完整;农用车排查安全隐患,粘贴安全反光贴,他起早贪黑一个人督促完成了四个镇的农用车粘贴反光贴任务……
记者采访到的素材的确如张永学所说“都是琐碎的小事”,但对于一名普通交警,在他的执法权力之外,解决这些小事的确都不是小事。
38年来,他协调各方,在40个行政村、10个社区、206个自然屯竖起300多块交通标识,设立宣传站,自费印制十几万份宣传单。他主动担起校园交通安全义务宣传员,被道外区47所中小学幼儿园聘为交通安全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
“他就像一名执着的‘推销员’,但凡涉及交通安全宣教之事,他都身体力行,走到哪说到哪干到哪。”
道外区交通安全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们都说,“张三哥”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这块路标不仅仅指引地理方向,更是民心所向
作为一名从警38年多的老交警,“道路”的概念似乎贯通在张永学的血脉。辖区578.7公里道路,包含18公里国道、23.5公里县市道、141公里乡道、172公里村道、32.5公里专用道,每一条道路分布在哪个镇、哪个村、有多长距离都装在他心里。辖区32056名驾驶员、30880辆机动车、4997辆农用车,包括谁爱开飞车、谁有喝酒驾车的坏习惯,他都有所掌握。
“他成天走东屯串西屯宣传交通安全,跟许多村民都是好朋友。”民主镇交通安全宣传站孔宪有说,“他才是老百姓身边的交警!”
他和志愿者用16年“扫”出“爱民路”
那块醒目的“张永学警官爱民路”路标,背后是一段长达16年的风雪故事。
这条连接道外区团结镇东新村和石人沟村的乡村路,建成于2006年,翻越一个坡度超过30度的山坡,全长913米。
通车后,每逢冬季降雪,这里便险象环生。“路滑得站不住脚,车更不敢走。”石人沟村村委会主任王金鹏回忆,“下坡后就是一个90度急弯,刹不住车的直接撞墙,甚至冲进老乡家院子。”
他“承包”这条路的清雪任务,一干就是16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无奈之下,当地甚至在院墙外加筑了半米厚的水泥防撞墙。
2009年冬天,张永学走访时发现了这个“老大难”。他当即与村镇商议,增设凸透镜、改造院墙,但治本之策唯有及时清雪防滑。可谁来干?村镇都面露难色。那一刻,张永学没有犹豫,揽下了这个无人认领的“苦差事”。
从此,每到下雪天,张永学便带着志愿者,成为这条路上最早的“清道夫”。
他记得第一次清雪的艰难:“雪没过小腿,大烟炮刮得睁不开眼。我们二十几个人,铁锹、雪铲、雪推、扫帚全用上,干了一上午才勉强清出一条道。”
这条路坡陡路窄,仅4.6米宽,大型机械根本上不去。16年来,张永学和志愿者们就靠着最原始的工具,硬是在风雪中为村民们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16年清雪三百多场,别说清了多少雪,出了多少力,单说清一次雪从市里到现场往返就要走32公里,16年清雪三百多场,仅路程要走一万多公里。好多人都坚持不下来,参与这条路清雪的志愿者已经换了好几茬,张永学场场不落。”道外区交通安全志愿者协会郑学彬说。
张永学边擦拭镜子边说,这面镜子折射出的是人民警察群体形象
16年来,这条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险路,再未发生一起因冰雪造成的交通事故,张永学硬是靠着扫帚、铁锹、雪铲、雪推在团结镇打造出一条畅通的“景观路”。
“后来,真有不明真相的村民问我那个交警包这活一年给多少钱。”石人沟村村委会主任、书记王金鹏笑着说,村里过意不去,村民大会集体决定,授予张永学“荣誉村民”称号。
付出终有回报。他分文不取,却赢得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民心。
参加工作以来,张永学获得的荣誉数不过来。“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哈尔滨市优秀志愿者”等,在诸多荣誉中,这纸由村委会颁发的“荣誉村民”聘书却让他特别在意:“老百姓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他脱下了警服,却从未卸下肩上的责任。那块“爱民路”的路牌,是群众对他过往付出的铭记,他把名字写在了路上,更刻在了群众的心坎里。这条服务群众的路,正如他所坚信的那样,永远没有尽头。
学校旁的这家小吃店是张永学的“备勤驿站”
退休后的张永学更忙了。“张永学志愿服务队”需要扩展服务领域,“道外区交通安全协会”需要组织交通安全宣讲,“老兵之家”的64名老兵需要他组织活动……“我退休了,但咋感觉该做的事更多了呢。”
张永学的故事讲也讲不完。他的故事让人感动、使人温暖、催人奋进,而他如今奔波的身影,则续写着一名 共产党员、一名老交警、一名志愿者的“未完待续”。
总有一种精神,能够穿越岁月,直抵人心。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最需要的感动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