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孙文:以“毫厘把控”筑就铁路“安全防线”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6-06 04:25

“提示一下各工区作业完毕出网前核对好工机具数量,我们值班调度也要再次确认,层层把关,确保工机具不能遗落在线路上。”孙文全神贯注地盯着视频监控系统的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危险的细节。

孙文,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工务段西佳木斯线路车间联合调度指挥室(分析计划组)工长。工作18年来,孙文无惧艰苦环境、繁重任务和复杂局面的考验,勇当前抚铁路和哈佳铁路两条新线的“拓荒者”。他一丝不苟执行高标准,孜孜不倦学习新技术,精益求精追求高质量,用智慧和汗水换来设备质量提升。2021年荣获国铁集团“火车头”奖章,2024年获得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今年更是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

孙文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身在逆境勇突破,率队提升设备质量

在铁路运输的幕后,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线路工,他们的工作地点大多位于偏远的荒郊野外。孙文,便是其中一员,2012年他来到祖国最东端的极寒地区——抚远线路车间,在接近路网尽头的寒葱沟,担任前抚铁路的养护维修工作。

2011年开通的前抚铁路,是国铁Ⅱ级单线内燃客货共线铁路,承担着粮食运输的重要使命。但这条铁路的养护之路充满艰辛,线路沿途穿越多片沼泽地,路基极易发生变形。再加上当地冬季高寒,线路设备变化频繁,维修任务繁重且复杂。

每天,他都要在铁路上行走、攀爬,步数常常超过一万步,防滑鞋不到两个月就被磨坏一双。偏远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没有成为他退缩的理由,反而磨砺出他愈发专注的品格。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钻研业务,家在400多公里外的鹤岗,可他常常两三个月才回去一次。

2014年,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孙文走上班长岗位。这个岗位很是考验人,每个班组要负责30公里线路的检修,动检车会上线采集线路数据来检查检修情况。由于经验不足,孙文所带的班组在初期总是排名垫底。那段时间,他压力巨大,有时连饭都吃不下。一有空,他就摆弄工具和垫片,反复琢磨如何改进工作。上道作业时,他几乎不休息,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工作中。

孙文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带领大伙儿一起梳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病害规律,研判变化趋势,不断提升作业标准。在他的感染下,整个班组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氛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孙文班组的验收排名逐渐上升。从数据上看,2014年11月份动检车信息采集对比2013年11月份,2级超限数量从134处大幅降至13处,线路平均TQI从12.19降至7.27,平均每公里扣分从16.27降至3.14,线路质量排名一举跃升至第一名。

转型潮头勇奋进,助力哈佳铁路开通

2018年9月30日,哈佳铁路正式开通。作为中国北部最东端的第一条快速电气化铁路,地处最严寒、大风口地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哈佳高铁开通前期介入施工时,孙文就被调任到依兰工区任工长。“面对全新的人员、设备和未知的挑战,我既兴奋又忐忑。从新线设备的精调到联调联试,从拉通试验到应急演练,我和工友们持续奋战在第一线,6个月从未休息,新线顺利开通后,我瘦了15斤。”回忆起那段时光,孙文很是感慨。

工作中的孙文(右一)

从普铁到高铁,虽然都是与线路打交道,但其中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高铁日常养护维修的标准更为严苛,测量方法和精度也与普铁有着天壤之别。孙文深知高铁安全责任重大,始终怀揣着对高铁安全的敬畏之心。在动检车上线前,他带领团队手持更加精密的数字智能仪器,对依兰工区管内64公里线路、24组道岔进行了徒步平推检测。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建立起详细的问题库。随后,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组织大家开展攻关,力求将每一个问题都解决到位。

在养护维修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依兰站内2号道岔轨距总是超出标准2毫米,这一细微的偏差却给维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稍一动道,就可能影响电务设备的稳定性。孙文没有退缩,他联合电务专业人员,对动轨数据进行反复测算,精心研究设计动道方案。在方案确定后,他带领大家垫入垫板和偏心套管,小心翼翼地调整轨距。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道岔高低、水平不超限,同时电务设备也未受到任何影响。

依兰站西侧4公里长的牡丹江特大桥上,装有一组新型温度调节器。面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新装备,孙文没有丝毫畏惧。他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翻阅图纸,努力学习新技术。为了研究设备如何平衡线路和轨下基础之间的纵向伸缩差,他带着职工反复进行调试养护练习,次数多达20余次。每一次练习,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每一次调整,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最终,他们找到了让调节器保持良好状态的方法。

哈佳铁路顺利开通后,看着平稳驶过的动车组列车,孙文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立在转型的潮头,不断成长,为哈佳铁路的开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迎接挑战勇担当,带头钻研技术创新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2024年7月,孙文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新挑战,他调任西佳木斯线路车间联合调度指挥室(分析计划组)工长岗位。对于这一任命,孙文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明白,自己不仅要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扎实开展设备质量分析和应急调度指挥工作,还要依托集团公司在西佳线路车间成立的“孙文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持续推动课题攻关,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孙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汇聚了来自工务、电务、供电、通信领域的12名技术骨干,立志将工作室打造成助力生产的“新引擎”、攻克痛点难点的“攻关站”以及培育新人的“练兵场”。在这里,他们将携手共进,共同攻克铁路技术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孙文(左三)与工作室的技术骨干进行课题研究

孙文参与过几千次施工,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对施工中的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其中,K车卸碎石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在严重缺砟地段施工时,K车卸碎石会将阀门开到最大,导致大部分石砟落在两侧枕木上,这给后续的现场清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文带领工作室成员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为K车出砟口加装了铁板。这一小小的改进,却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出砟过程中,两侧的石砟能够越过枕木头直接落到缺砟地段,大大减轻了后期整理的人工和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铁路作业现场,设备的实用性和便携性至关重要。以处理分路不良进行打磨作业为例,过去作业人员需要携带多种机具,抬运这些机具至少需要4个人,不仅耗费时间,还严重影响了作业进度。孙文和工作室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决定为角磨机加装锂电角磨机取代发电机组,并在角磨机下方加装走行架。经过改良后的角磨机,单人就可以轻松进行打磨作业,作业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自工作室成立至今,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孙文带领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制了4项攻关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显著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据统计,累计节省人工800余人次,节省工时6400多个小时。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孙文和工作室成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

从2007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孙文如同“道钉”一样,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今,他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条路的每一步他都走得扎扎实实。谈到获得的诸多荣誉,孙文说:“我要始终坚守初心,扎根一线,立足岗位,苦练本领,为守护铁路线安全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通讯员:狄鹏坤 曹阳;记者:王迪;摄影:李兴海;视频:李兴海 王迪;编辑:王佳琦;审核:王雪梅;统筹:张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