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十四年⑭|光复东北——忠诚信仰的伟大胜利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9-03 12:57

在东北抗日斗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主力转移至苏联,统编为东北抗联教导旅进行整训。在此期间,东北抗联将士们以忠诚为魂、以血性为骨,不断派遣小分队返回东北开展军事侦察活动,为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情报依据。

一部电台见证敌后侦察历程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一级文物——朴英山小部队使用过的电台和密码本,向后人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斗争的英雄历程。

朴英山小部队使用过的电台

1940年后,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异常险恶。由于日伪军频繁“讨伐”,东北抗联部队损失严重。为保存实力,东北抗联除小部分留守部队继续在东北坚持游击活动外,主力部队陆续转入苏联境内整训。1942年成立东北抗联教导旅,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其间不断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开展小群游击活动,执行军事侦察任务,为反攻东北积蓄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副官朴英山率领小部队多次冒险潜回宁安、东宁一带,搜集大量军事情报,并及时用电台与苏联远东军区情报机关联系。由于电池耗尽,朴英山将电台和密码本妥善包裹后,隐藏于东宁一处人迹罕至的岩石缝隙中。1944年6月,朴英山率队在宁安县南马场活动时,被特务发现,战斗中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这部电台从此沉寂于林海,静候着胜利的来临……

1985年8月,这两件文物被意外发现,后移交东北烈士纪念馆,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斗争,开展敌后军事侦察,配合苏军反攻东北的重要物证。

伞降英雄血染长空

在牡丹江海南乡孙成有烈士陵园,一座铜像巍然矗立,永久铭记着这位年轻伞兵的光辉事迹。

孙成有,192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十几岁时便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1940年底,孙成有随部队转移至苏联远东地区野营整训,1942年编入东北抗联教导旅。

东北抗联教导旅先遣队战士孙成有(画像)

1945年7月下旬,为配合苏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东北抗联教导旅抽调部分人员组成若干先遣小分队,参加空降或担任苏军向导。孙成有被抽调到空降小分队,执行火力侦察、配合苏军作战和发动群众的任务。8月9日晚10时,孙成有所在的先遣小分队在牡丹江海林附近空降,配合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行动,因降落伞故障,孙成有不幸牺牲。

跳伞成功的先遣队其他队员在当地群众掩护下,在牡丹江一带秘密开展活动,侦察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并及时传递给苏军,为牡丹江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雄壮举也被誉为“牡丹江黎明前的闪电”。

革命火种照亮反攻之路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内,一本《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见证了东北抗联将士与党中央心连心的坚定信念。1940年,周保中、冯仲云等人在苏联伯力城开会期间接到了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论新阶段》,他们请苏军有关部门帮助刊印成书,并加醒目书名《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成为当时东北抗联战士们在苏联整训期间进行政治学习的重要教材。

东北抗联战士们在苏联整训期间的政治学习教材《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东北抗联教导旅,是东北抗日斗争历经10年之后幸存下来的最后一支抗日力量,也是继续点燃东北抗日烽火的宝贵火种。”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何伟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苏联期间,东北抗联教导旅不断派出小部队潜回东北执行侦察等任务。从1941年春至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先后向东北派出小部队共计30多支,累计人数300多人次。

东北抗联教导旅凭借机智勇敢,对日军部署在中苏几千公里边境地带的17座要塞、8万个永备工事,以及数以千计的仓库、通信枢纽、弹药库,还有军用机场、铁路、人员配备、部队番号、火炮口径等,进行了详尽侦察,为苏军制定对日作战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1945年7月,也就是苏联向日本宣战的前一个月,由这些情报编制的附有日军防御工事地图的作战手册,已经发至苏军连以上军官手里。7月下旬,东北抗联派出数百名战士组成先遣队,分派到苏军三个方面军中做先头部队的向导和翻译,参加向日本关东军的反攻,大部分人员献出了生命。还派出伞兵先遣队空投到牡丹江、鹤立等地,配合在敌人‘心脏’打击敌人。”何伟志介绍道。

精神丰碑照耀前行之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联将士经过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顽强苦斗,终于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四年浴血奋战,终换山河光复!先烈们用生命铸就的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早已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哈尔滨人民欢庆胜利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龙江儿女,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转化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建设“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的政治担当;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责任;将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转化为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开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

(图片由东北烈士纪念馆提供)

史实顾问:东北烈士纪念馆于文生 胡凤斌;记者:刘欣;编辑:夏烨;审核:王雪梅;统筹:王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