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燕隼、朱雀……哈市放飞50余只野生鸟类,听林草专家讲讲救助那些事
龙头新闻·生活报 2024-09-02 09:14

近日,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在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举办野生鸟类集中放飞活动,让符合放飞条件被救助的50余只野生鸟类重新回归自然。

在现场观看放飞的市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目睹这样的活动,心里很是好奇。对于这些鸟是如何被救助和康复的,放飞后有哪些措施进行跟踪和监测等问题,记者采访到哈市林业和草原科研中心工程师吴炳懿,听听林草专家讲野生鸟类放飞那些事。

康复治疗、野化训练、评估一个不能少

本次活动放飞的鸟类主要来源于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科研中心救护的幼鸟、伤鸟、病鸟和身体虚弱的鸟类,看似只需治疗后放飞的过程,其实放飞前要做的工作可不简单。

“这次活动开展筹备了近3个月,因为鸟的种类、个体状况不同,放飞的鸟必须经过认真评估、达到放飞条件后才能放飞;比如救护的红隼幼鸟,经过饲养长大,具备飞行能力后还需要在野化训练笼中进行野化训练,经评估训练后的红隼具备野外觅食能力后才能放归自然。”吴炳懿说。每一只被救助的鸟类都要经过哈市林业和草原科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康复治疗、野化训练,最后再进行评估,最终那些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鸟类将被选择适宜的地点放归自然。

“康复治疗是动物救护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完成动物来源、种类、伤情等信息确认后,救护中心马上制定常规治疗、饲养康复方案,及时科学开展救治,并根据病情向饲养员提出看护、喂食的注意事项。收容救护的野生鸟类后期饲养康复训练、及野外放归评估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多名具备一定动物学、生态学及野生动物营养学方面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跟进开展工作。”吴炳懿说。鸟类放归前要做全面的体检,特别是检查救助时的伤病情况,以保证完全康复,以免感染其他疾病。饲养康复时间较长的鸟类还要做体力测试和野外生存能力评估,以保证放归后的生活率。

同时,由于近年来野生动物救护数量较多,救护中心康复饲养、野化训练场所趋于饱和状态。为了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哈市林草局对救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借鉴全国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相关收容救护设备。此外,饲料、药品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物资得到很好保障,为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保驾护航。

鸟类放飞地点和分类有讲究

此次放飞的鸟类数量较多,包括黄雀、普通朱雀、戴胜、煤山雀、沼泽山雀等鸟类。

“这些鸟类主要是林鸟,食物以植物种子、昆虫为主,在此季节选择在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内放飞这些鸟类,主要是湿地公园内适合这些鸟类的食物资源较为丰富,野外的这些鸟类的种群密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生存竞争压力较低,确保放飞的鸟类有较高的成活率。”吴炳懿说。

在放飞现场,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科研中心工作人员根据鸟类不同的形体特征、生活习性,分别设立了猛禽和鸣禽两处放飞点。猛禽放飞点放飞红隼、燕隼和普通鵟等二级保护鸟类10只。鸣禽放飞点放飞黄雀、黑尾蜡嘴雀和普通朱雀等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共42只。

“选择放归地点时,要对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和栖息环境进行初步的评估,避免放归的物种密度过大,造成生存的竞争力。鸟类放归自然时,根据实际情况,救护中心对部分鸟类进行了标记,开展追踪监测和评估,对动物放归自然后的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其活动规律和生存情况,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提升其野外成活率。”吴炳懿说。

这已是科研中心今年组织的第二次放飞活动。2024年初至今,科研中心已接听、答复有关野生动物救护电话1600余次。共收容、救护了319只因伤病、迷途而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其中救助蓑羽鹤、普通驚、红华、豹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2只,夜鹭、白鹭、斑嘴鸭、黑水鸡等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238只,并指导放飞了1100余只无伤的野生动物。

如何爱鸟护鸟 专家这样建议

为了增强群众保护野生鸟类的意识,哈市林草局每年在“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爱鸟周”、“生物多样性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重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政策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责任意识。

“集中放飞活动主要依据救护动物适宜放归的数量和季节来安排,一般在春季、秋季开展,鸟类放飞时结合科普宣教活动,不仅让得到救助鸟类重归大自然,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形成爱鸟护鸟的良好氛围,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另外,吴炳懿还对保护野生鸟类种群对生态平衡的意义做了介绍。“鸟类在自然界中可以帮助传粉、控制森林害虫、鼠害等,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此外,鸟类的鸣叫声和飞行动作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观鸟也是一种生态旅游活动,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放飞鸟可以增加野外鸟类数量,促进鸟类的繁衍生息,提高它们的种群密度,有助于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特别是一些数量较少、濒危的鸟类,救护后放归自然可以增加它们在野外的数量,增加种群的稳定性,达到保护濒危鸟类的目的。”

图片由哈市林草局提供

对于保护鸟类的做法,吴炳懿建议,首先要爱鸟护鸟,文明观鸟拍鸟,保护鸟类栖息环境,不要随意投喂野生鸟类,保护野生鸟类自然生态行为。同时,在发现野外受伤、病弱、饥饿、受困等需要救护的野生动物时,要科学施救或及时向林草等专业部门报告。此外,在每年5月至7月幼鸟出巢期时,这段时间,试飞坠落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幼鸟坠落开始增多,大家发现幼鸟时,不要将幼鸟捡起来抱走,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确保幼鸟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将幼鸟放到草丛里或者灌木丛边,成年的鸟可以通过叫声寻找到它。若周边有流浪猫时,可将幼鸟放在高处的树枝上。

记者:梁晨;编辑:王春慧;审核:李树江;统筹:夏德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