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90后女孩项佳新:稻田养殖寒地小龙虾,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希望田野”
龙头新闻·生活报 2025-05-14 08:19

在伊春地区的一片广袤田野边,数十名庄稼汉穿梭其中,只见他们一手拎着桶,一手拽着渔网,网里都是个头儿大又鲜活的小龙虾,而这一幕幕收获的场景,正由一名年轻女子专注地拍摄着。她,就是项佳新,一名从部队退伍归来,在家乡开启全新创业篇章的奋斗者。今年30岁的项佳新是铁力市佳新优稻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她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一田多收”的生态农业模式。她还与父亲共同研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确保水稻质量和产量双提升的基础上,引入鱼虾蟹与水稻共生的养殖模式,同时建立了铁力市寒地小龙虾繁育中心。近日,记者采访了她。

79af25c14b792bdd38828fa51f7f2a3.jpg

心系父母 退伍后毅然返回家乡

年轻的项佳新,却有着一段长达八年的军旅生涯,也正是这段时光,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当兵前两年后,我进入军校学习,军校这三年,我每年都有寒暑假,也就能回家和父母团聚。也正是这时候,我察觉到父母在渐渐变老。”项佳新说,毕业后,她又在医院担任了三年通信技师,回家的频率也变成了一年一次。“记得有一次回家,我不经意间看到父母头上冒出的白发,那一瞬间,我心里很难受,于是,回家的念头就更强烈了。”怀着这样的念头,2022年9月,项佳新毅然退伍回乡。

“这些年,我父亲一直经营着传统的合作社,主要是售卖大米并为其他地方提供农机托管服务。刚回家的我,除了和父亲学习农业知识,还考虑如何把传统的农业经营转变成现代化经营,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刚回乡的项佳新,开始用手机镜头记录自己的全新生活,同时,她也想通过用拍摄短视频的方式为合作社宣传。没想到,项佳新的视频一经发布,便受到不少关注,而她也通过短视频,让家乡的特色农业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为后续产业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46f9ebc7aebf8d027e316f87a484757.png

创新求变 成功繁育寒地小龙虾

“我爸种水稻的时候,会顺便养一些鸭子、螃蟹,我当时就想,能不能养点小龙虾?”项佳新笑着说:“现在年轻人都爱吃小龙虾,江南那边也有稻田养虾的模式,咱们这儿为啥不能试试呢?”项佳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没想到父亲十分支持,并联系铁力市农业农村局,成功对接上哈尔滨农科院,最终获得了2万尾虾苗。

然而,虾苗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在项佳新刚养小龙虾时,她每天都早早来到稻田边,围着虾池打转,满心期待着能看到虾苗茁壮成长。“这虾咋还没长大呢?吃没吃食儿呀?”她时常喃喃自语。到了喂食时,她发现虾对投放的饲料不理不睬,饲料都长毛了,虾还是一口都不吃,这可把项佳新急坏了。她赶紧查阅各种资料,手机里全是搜索小龙虾习性的记录,还不断咨询农科院的专家。

项佳新发现,原来呼兰河水带来的浮游生物、河里的鱼和青蛙等,都是虾的天然美食。“我们的寒地小龙虾相比较南方产的龙虾来说,口感更加紧实、个头更大、颜色也更鲜艳。南方的小龙虾一般都在7月末就逐渐断供,而我们北方的小龙虾8月份就可以开售了,一直到来年的2月份,正好和南方的售卖季节岔开了。而且我们的稻田养殖了小龙虾后,大米也更加可口了,去年检测,食味值达到了92.5%!”

2024年,项佳新又带领家人踏上了自行繁育虾苗的探索之路,尽管首次繁育波折不断,但她从未放弃。“随着我们养殖规模计划的扩大,需要大量的虾苗,于是我们决定自己繁育,我们还有哈尔滨农科院作为技术指导。”3到6月,小龙虾在石墨烯大棚生长,6到9月,虾苗要转移到稻田里养殖。

然而,鸭子却时不时来捣乱,经常跑到虾池里,把虾吃得七零八落。还有一次,由于没及时给虾分池,导致虾生长受限。面对这些困难,项佳新没有退缩,她与家人、专家一起想办法,一次次调整养殖策略。终于,成功繁育出了寒地小龙虾,在铁力及伊春地区填补了养殖空白。“那时候我正好怀孕,不能时常去稻田边查看,我就只能查资料、找专家,然后指导,工作人员也会经常抓小龙虾上来和我一起研究。”

2024年,项佳新带领团队繁育寒地小龙虾500万尾,其中50万虾苗卖给周边城市,还举办了伊春市首届龙虾品鉴会,“2025年,我们预计繁育寒地小龙虾1000万尾。现在,已经有农户预定6月份的虾苗300万只,9月份的成虾也有20万只被配套定制了。”

d1cc5b34d91728223becb2ffeac9983.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描绘未来 留住家乡的青春力量

寒地小龙虾的繁育成功,让项佳新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家中除了小龙虾,还有林下寒地龙药、林下浆果等三十多种特色农产品。“我们家就是什么都会种下试试。”项佳新说,她决定打造农业旅游圈,将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其实,这都是小龙虾繁育成功给我的启发,因为当时全铁力的中小学几乎都来我这儿参观过,我就想,我们也可以做研学、做旅游,让更多人了解我们铁力的农业。”

通过研学,项佳新的农业项目知名度大幅提升。基于此,她又拓展出认购一亩田、小菜园等新业务形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她家的农业项目中来,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人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选择留在家乡与项佳新一起奋斗。

今年32岁的陆雪曾是项佳新的同学,2024年在深圳打工的她也有了回家陪父母的想法,于是来到了佳新优稻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网络销售和视频拍摄工作。“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我觉得很开心。作为佳新的老同学现在的同事,我很佩服她,跟着她一起看到在南方生长的小龙虾在我们北方成长得更好,我也很有成就感!”陆雪说。

“我们的鹿苑和民宿正在稳步进行中,我们打算开展认养一头梅花鹿、认领一棵蓝靛果等活动,还要打造稻田火车餐厅、大棚火锅茶馆等极具特色的配套项目。同时,还计划发展小龙虾种养结合产业,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和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谈及未来,项佳新目标明确、信心满满,“我相信,随着家乡产业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和我一起描绘家乡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刘维娜 李丹;编辑:王春慧;审核:李树江;统筹:夏德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