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农场:巾帼“棚”出致富路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5-03-05 10:43

春日初临,万物竞发。3月3日,走进双鸭山农场翠博园“果蔬王国”棚室葡萄种植基地,此时李晓红正组织葡萄种植户积极筹备各项农事工作,为新一年的葡萄丰收奠定基础。

IMG_3597_看图王_看图王.jpg

走进“李晓红劳动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李晓红的葡萄棚室,笔者看到一堆堆精心准备的有机肥,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

据李晓红介绍:“这些有机肥可是咱葡萄的‘营养餐’,施足了它,葡萄苗才能长得壮实,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今年的好收成可全指望它了!”

一旁,几位工人正在修补棚室塑料布,每一道裂痕都不放过,确保大棚在春季能有效抵御风雨。李晓红满怀期待的说,“大棚就是葡萄的‘保护伞’,塑料布要是有破损,春天的大风、雨水一来,葡萄可就遭罪了,所以得趁现在好好检查修补。”

不远处,有人在检查地膜和喷灌系统。李晓红叮嘱种植户王大姐,“地膜能保温保湿,减少杂草生长,喷灌系统则保证葡萄有充足水分,这些设备都得提前检查好。”机械师傅熟练地调试着机器,拧紧螺丝、检查线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在为小型旋耕机进行全面检修。

在她的身上可以看见北大荒人那种特有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精神。

“2006年,农场正大力发展棚室产业,出台了减免土地租金等多项优惠政策,当时我刚从农垦林业学校毕业,正在寻找择业机会,接到消息后,我便承包了2栋大棚开展葡萄种植。”从此以后她踏上了漫漫求知路。

因担心缺乏技术造成损失,当年,李晓红自费到沈阳农业大学、黑龙江农科院园艺分院等院校学习技术,并在那里与当地棚室葡萄种植户一同生产劳动,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这期间,她积累了一整套有关棚室葡萄种植、管理的技术知识。

“说干就干,2007年4月初,我便开始了葡萄生产准备工作。在棚内挖宽1米,深0.8米的定植沟,将准备好的鸡粪、猪粪等农家肥回填后,把挖出的土回填后做床。”工作量大而且又脏又臭,李晓红也没有雇工人干。

为了节约资金,将钱花在刀刃上,她与爱人每天清晨天放亮就起来去棚里干活,下午天黑透了才回到家里,挖沟、填粪、填土、搅拌,在苗木定植前,整整干了3天终于把这些工作完成了。

在日常的管理中,李晓红认真按照要求去做,按时摘心、除卷须、浇水、施肥、喷药、除草等。并对葡萄苗进行绑缚和施肥等管理,日常清除一下杂草松松土,整个一个月下来人瘦了10多斤。

初期,李晓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但她始终相信“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确实是这样,她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灾害和困难,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干劲越来越足。2009年,她家的葡萄亩产量近3000斤,每斤最低卖到了8元钱,大棚葡萄收入近400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晓红通过种植葡萄富起来了,一些职工也从中看到了葡萄种植业的丰厚利润,纷纷种植起了葡萄。

“我特别感谢带头人李晓红,要不是她带着我们干,传授我们生产管理技术,我们还不知道啥时候能过上好日子呢,她就是我们的大恩人。”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李晓红却不赞同这句话,她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如今,年逾四十的李晓红,投身棚室葡萄种植已有十八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她带领园区近80余户种植能手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总结出西香瓜嫁接吊蔓、提子646、油豆角高低立体栽培等10余项果蔬生产栽培新模式,并在园区广泛推广,使棚室葡萄面积扩大到200多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李晓红深刻领悟到,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在种植致富路上,她积极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作用,带领更多的职工开启幸福的致富梦。

通讯员:康灵宇;编辑:杨任佳;审核:刘畅;统筹:姜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