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尾热度持续攀升,从昔日网友私藏的“宝藏小城”跃升为文旅、摄影、美食等领域大咖汇聚的焦点。
特别是今年8月以来,这场热潮亮点密集。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以图文、短视频记录山海风貌,省摄影家协会团队启动主题采风捕捉多元景观,美食界大咖也深入渔港市集,探讨本地特色食材的创新路径。不同领域力量的陆续助力,让“山海湖城”的魅力通过社交平台持续破圈。
从网友随手拍的“松弛感”,到行业大咖的深度探访与专业共创,这场热度并非偶然,正是汕尾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资源与政策深度融合的成果。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
汕尾的吸引力,首先源于先天优势。
早在2018年,就有境外游客在Trip.com称赞海丰莲花山温泉,用“colorful,sunny,shimmering”等词汇勾勒出这座滨海小城的吸引力。2022年房车车友的体验进一步印证这份积淀,“窝友自驾”APP上露营爱好者的实用标记,与陆丰鲲鹏海宴营地获评“中国最美营地20强”的行业认可相呼应,印证汕尾原生态资源借新兴的旅行方式备受关注。
后来借助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游客更是自发传播这座城市“人少景美+超低价”的松弛感,以及“文化+自然”的双重魅力,为汕尾的“出圈”奠定了群众基础。
不过,这种认可更多是小众、自发的局部反馈,它来自零散游客的个人体验分享,局限在兴趣圈层,虽证明汕尾的资源禀赋自带吸引力,为“出圈”奠定了基础,却未形成规模化、系统性的品牌认知。
这种有好资源、有小众认可,却没被更多人知道的现状,直指核心问题:如何通过人的力量,如政策创新、场景营造与品牌塑造等,实现从资源优势到发展优势的跨越?
经过深度调研,汕尾进一步明晰自身禀赋:其海岸线长度位列广东省第二、粤东首位,串联红海湾、金町湾等优质滨海景观,形成“一湾一景”的差异化海岸带格局;作为广东海岛数量最多的地级市,881个海岛星罗棋布,涵盖多元景观,部分已成网红打卡地或特色产业雏形。加之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在90%左右,为滨海旅游提供稀缺生态背书,共同夯实了汕尾“天造一半”的优质资源根基。
汕尾首先从空间整合切入,推进“连线成片”示范片区建设,通过“明珠系列”行动系统性整治海岸沿线环境,让“一湾一景”的特色格局更易被游客感知。
在片区实践中,成果已然显现。海丰县联安镇“鹭影禾香”示范片区,以30公里规划线路覆盖14个村(社区),巧妙融合稻浪翻滚的田园风光与白鹭翩跹的湿地生态,配套建成滨河公园、观鸟台等体验节点;红草镇则以“一核双驱”机制,把600亩闲置盐碱地改良成茭白与油菜花试验基地,不仅让荒滩变良田,更顺势兴起“花卉经济”,为“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运营机制上,通过“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联动中铁、省港航集团等央地资源,推动从规划到落地的全链条赋能。
如今,汕尾在2023、2024连续两年获评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优秀”等次,“天赐基础+政策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
利用文化场景造IP
依托自然资源的天然吸引力,汕尾更以文化主题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餐饮、零售等二次消费,推动“交农文旅商”多元业态融合。
从深圳沿深汕西高速公路一路向东,汕尾城区的长沙湾服务区里,网红景观蓝鲸天幕人气火爆。“既雄伟又呆萌!”“就像DeepSeek的鲸鱼LOGO。”众多网友在蓝鲸天幕前打卡拍照,成为游客汕尾之行的“第一打卡点”。
这个采用新型环保ETFE气枕膜材料打造的建筑奇观,通过数字预拼装技术降低25%施工成本。服务区内不仅有26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展区,更引入汕尾渔歌、英歌舞等非遗表演,海陆丰虎狮、正字戏脸谱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增长,形成“交通枢纽+农特展销+非遗体验+滨海旅游”的融合业态。金町湾、海上古堡、风车岛等网红景观,更是填满了游客的手机相册。
今年8月,摄影领域专业力量的加入,为汕尾文化IP注入新活力。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带领近60位摄影师,开展“山海镜界”主题采风,用镜头定格汕尾多元风貌。在此前的“绿美汕尾・生态之城”摄影大赛及“百千万工程”主题摄影展,更以妈祖庙与现代建筑同框、海上风电群壮丽景观等画面,在社交平台形成大量传播,让汕尾的文化IP既有颜值也有内涵。
如果说摄影界的专业视角为汕尾文化IP赋予了传播广度,让山海之美与人文底蕴通过镜头走向大众,那么对城市闲置空间的创新活化则让这份活力真正融入市井烟火,在老场地的新生中实现文旅价值的落地转化。
“灶物夜市”的前身是汕尾港闲置多年的港澳船务码头,曾是往返香港的海上枢纽,后来成了“沉睡资产”。如今通过“轻资产运营+年轻化场景+文化赋能”模式,这里摆起集装箱快闪店、露天市集,还引入非遗工作室,老场地焕新为夜间经济热点,让文化IP转化为文旅流量。
将美丽资源变“美丽经济”
如果说资源禀赋是汕尾的“美丽家底”,那么创新就是将“家底”转化为“收益”的关键,通过产业融合与创业赋能,汕尾正让美丽资源撑起“美丽经济”。
今年8月中旬,广东省烹饪协会“饮茶粤海”汕尾行活动启幕,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赵利平带队,餐饮界“大咖”董振祥、潮菜大师张新民等深入渔港市集,围绕晨洲蚝、捷胜海胆等特色食材,探讨其与“大粤菜体系”的融合创新路径。
这场专业对话,不仅为汕尾海鲜美食的品牌升级出谋划策,更推动海鲡鱼、晨洲蚝、捷胜海胆等产品从生态食材向IP跃迁,提升了特色产业的“含金量”。
而在滨海空间的资源活化与产业创新上,青年创业者则以更具活力的方式,为汕尾“美丽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红海湾遮浪街道,一场主要由青年创业者主导的创业热潮也在重塑滨海经济格局。火爆网络的古堡咖啡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的波浪能发电试验站,因实验场迁移珠海而废弃近20年,如今成了“工业风+海洋文化”的独特景观。
而在邻近的咖啡一条街,当地则通过“浮日扬帆”计划推动集群发展,通过“区投控公司+社会资本+村集体”合作模式,以“拆改提住”四项实招唤醒闲置资源,拆除沿岸养殖场恢复海洋风貌、收储近百间闲置民居打造特色民宿、邀请艺术家绘制海洋主题彩绘、引导周边乡村酒店提质升级。
政策红利下,刘德江、陈华林等返乡青年纷纷入驻,培育出“浮日隐地”“落日冲浪”等主题咖啡店,带动附近红坎、水龟寮等村集体收入增长,有效激活了“美丽资源”、壮大了“美丽经济”。
围绕“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汕尾通过资源禀赋+政策创新实践,推动资源优势到经济价值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