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村史 | 渤海镇小朱家村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4-08-04 12:10

一、基本概况

渤海镇小朱家村,北纬44.04°、东经129.05°,海拔289米,三面环水,西面为火山熔岩台地,距5A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6千米,距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20千米。全村总面积为531公顷,村西北为可耕种土地,有耕地2888亩,全村130户、450口人,牡丹江水自镜泊湖倾泻而下,从村前缓缓流过,岸边垂柳环抱,民居掩映其中,形成了小朱家村宜农宜居的生态环境。到过这里的人们都用人间仙境、世外桃源、鱼米之乡等诸多词汇来描绘小朱家村。

小朱家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以及省级先进党支部、牡丹江市“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2009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示范村,成为宁安市农村区域发展先行区。

1.png

小朱家村全景

小朱家村位于牡丹江上游江北岸,交通出行很有特点。因三面环水,春、夏、秋三季,村民出入需乘坐“家兴号”渡船过江,冬季封江可从冰面上直接通行。初冬、初春时节,则需从“石岗子”(火山熔岩台地)绕行。江岸码头与周围村屯有水泥硬质路面相通,为村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二、历史沿革

小朱家区域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原始人在此活动。春秋时期,有挹娄人在这里生存,隋唐时期的靺鞨人也在此留下许多历史遗迹。辽金时期的东夏国设置的城子后山城距此不过几千米远,在村西的西石岗子上留下诸多遗址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朱家村村名是相对于大朱家村而得来的。清朝初期,明皇室朱元璋十六子宁献王朱权十世孙朱议滃率部降清后,奉旨迁徙宁古塔,世代定居于此,形成村落,人们习惯称为大朱家村。清末有几户朱姓人家来到牡丹江边以打鱼为生。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在今天的小朱家附近建房居住,迁来的户数增多后,人们便将此地取名“小朱家”。

光绪十二年(1886年)朱国政、朱国昌两兄弟从大朱家迁出,开发新居住地,建住房、厢房、仓房、禽畜圈。

光绪十三年(1887年)朱广魁迁来,建新房三间。

后来,陆续有:

庆财—(德礼)、广啟—(庆花—德康)(庆普—德财)、广武—(庆坤—德好、德绵、德印)、广和—(庆春—德顺—荣海)(德勤)、广祥—(庆永、庆恒、庆利、庆志)、广泰—(庆福—德义、德信)、庆恒—(德英—荣久、荣绵)、庆德—(德泉—荣常、荣亮)、庆玉—(德喜—荣贵—玉文、玉哲)、(德兴—荣德、荣英、荣和、荣江、荣会)、(德仕—荣昌—毓显、毓林)(荣良)(荣库)(荣普)及荣启等十几户朱姓人家先后搬到小朱家东西两地建房落户。国昌一家在住房后侧的榆树下建了一座一人多高的城隍庙,每年春耕之际杀猪祭祀,讨个吉利。广啟一家搬到东屯后,在屯西建了河神庙,张网祭祀。一时间这里便热闹起来,几年的光景就形成了十多户的部落。两地一屯,一里之遥,鸡犬之声相闻,其乐融融,俗称小朱家屯。

光绪十七年(1891年),小朱家屯已载入《吉林通志》之中,其卷十七载,宁古塔“西南迤西距城西九十三里阿堡屯,九十五里朱家屯(后称大朱家屯),一百里小朱家屯”。两屯朱氏,同出一门,小朱家屯命名后,将朱家屯改为大朱家屯,以示有别。1924年,大朱家屯和小朱家屯同时记载在《宁安县志》(油印本)地图中。

2.jpeg

《德林石图》大小朱家

1924 年《 宁安县志》腊纸刻版

 左下圆圈为小朱家屯

1937年,先后有王氏(王忠仁)、汪氏(汪清波)、徐氏(徐培增、徐培元)、孟氏(孟宪清、孟宪政)、颜氏(颜世山)、赵氏(赵伯顺)、禇氏(禇德明)、周氏、张氏、侯氏、金氏(朝鲜族)等30多户搬到小朱家。

1947年,解放战争爆发,小朱家屯有朱庆普、朱庆利、朱德彦、朱德勤、朱德厚、朱德礼、朱德义、朱荣海、朱荣亮、朱荣和、赵伯顺、孟宪福、颜廷栋、禇氏、金氏(朝鲜族)、张氏等17人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南征北战,为共和国诞生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和热血。

朝鲜战争暴发后,朱德彦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获“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7枚奖章、纪念章。每年腊月三十,屯里的秧歌队敲锣打鼓给“军人家属”拜年,赠送过年礼品。民风淳朴、年味浓浓的热闹场景依然留在老一辈的记忆之中。

1.历史沿革

光绪十二年(1886年),朱国政、朱国昌两户搬到这里,后称小朱家屯。光绪十七年(1891年),小朱家屯载入《吉林通志》。1886年是小朱家屯纪元。

1936年,日伪施行“集团部落”制,东西两地合并一村,仍称小朱家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小朱家屯划归渤海阿堡村管辖。

1958年,归东京城人民公社管辖。

1965年,归杏山乡管辖。

2001年,合乡并镇后归属渤海镇。

3.png

渤海镇小朱家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

2.政治建设

(1)党支部

1965—1966年,颜丙发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1966—1974年,陈文勤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4—1981年,陈玉金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1—1984年,朱玉才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1985—2011年,程守华任小朱家村党支部书记。

2012—2014年,褚孝平任小朱家村党支部书记。

2015年至今,程继光任小朱家村党支部书记。

(2)村委会

1965—1966年,徐培元、孟庆宝先后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大队长。

1966—1974年,徐培元、卢世成、高富玉先后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大队长。

1974—1981年,孟庆宝、孟庆财、朱玉财、卢世成、徐培元、朱德康、高富玉先后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大队长。

1981—1984年,程守华任小朱家生产大队大队长。

1984—1985年,程守华任小朱家村委会主任。

1986—1999年,陈玉金任小朱家村委会主任。

2000—2011年,褚孝平任小朱家村委会主任。

2012—2014年,于建立任小朱家村委会主任。

2015年至今,高立江任小朱家村委会主任。

三、资源经济

小朱家村自然地貌以平原和火山熔岩台地为主,牡丹江边有部分湿地。传统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大豆为主。近些年,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同时增加了绿色有机水稻及地瓜、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少量种植玉米,不再种植大豆。蔬菜种植主要有茄子和西红柿等。

小朱家“石板大米”享誉四方。小朱家村位于北纬44°线上,在火山熔岩台地玄武岩上,腐殖土聚积万年,松软肥沃,岩层吸热散热快,早晚温差大,加上来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北湖清冽湖水的灌溉,达到148天的生长周期,使得这里的“石板大米”品质极高,米粒晶莹剔透,色泽青白如玉,米饭油亮溢香,入口绵软滑爽,且富含十几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堪称米中上品。种植石板稻米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村民采取“两段式育苗”方式试种稻花香获得成功。2007年,开始大面积种稻花香。目前,全村每年稻花香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成为闻名全省的“石板米之乡”。

为进一步打造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小朱家村先后组建了水稻协会、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户大米订单销售,年订单面积6500亩,年增收500余万元。实施“客土造田”工程,建造石板稻田10000余亩。全力实施异地开发,承包优质石板稻田4500亩,实现户均25亩,年增收2.8万元。近年来,小朱家村大面积应用寒地水稻“三超”和“两段式”育秧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提升稻米品质。积极做好市场营销,从而达到了一亩顶两亩、一年顶两年的经济效益。

小朱家村旱田地土质“土少沙重”,俗称“沙溜地”。为此,村“两委”班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力推动村民种植地瓜、花生,并加大投入建设小口机井,配套喷灌设备,全力扶持特色种植。这里生产的花生果红饱满,味甘纯正,地瓜皮薄圆润,沙绵甘甜。目前,全村地瓜种植面积为650亩,花生种植面积为550亩,年获收益280万元。

小朱家村位于牡丹江上游,湿地养殖资源极为丰富,江鸭每年有9个月时间生活在水里,成群结队,游戏江中,以水草鱼虾为食,鸭蛋品质绝佳。2006—2007年,村党支部先后投入110万元发展鸭蛋产业。建设标准化鸭舍14栋,总占地10000平方米,年养蛋鸭1.2万只,年产鸭蛋156万枚。除江鸭养殖外还有村民从事其他养殖业,有养牛户4户,每户年饲养量为15头左右,养猪户1户,数量100头。

小朱家村水清村静,风光秀美。自2001年起,有村民以休闲垂钓、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题发展民宿旅游,全村相继发展了9户家庭旅馆,每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收入600多万元。

四、大事记

1.政权设置

1949年,小朱家村与太平村同属一个行政村,归宁安县第七区管理。

1956年,宁安县撤区设乡,小朱家村属地为渤海乡,后并入渤海,属渤海镇人民公社。

1958年,北安(自然屯)由小朱家生产大队划出,成立北安生产大队。

1965年11月,恢复设立杏山人民公社,小朱家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从渤海人民公社划出,为杏山人民公社所辖。

1984年4月,撤销杏山人民公社改为杏山乡,小朱家村也撤销生产队,改为小朱家村。

2001年1月,撤销杏山乡,并入渤海镇,小朱家村归渤海镇政府所辖。

2004年,合并村屯,北安屯并入小朱家村。

2.基础设施建设

1958年,小朱家和附属村北安村开始通电,当时只用于村民照明。

1961年,对全村低压电进行线路改造,接入三相电,自此小朱家村开始有了动力电。

1976年,用松木杆对送电线路进行改造升级。

1982年,程守华与人联合建起砖瓦住房,由此村民们陆续建砖瓦房。

1984年,实行旱田改水田工程,一次性改造水田1200亩,将出行摆渡乘用的木头船改为铁船,提升运载能力与安全性。

1985—1989年,组织党员群众修通了进出村子的主路,打井抗旱,共打大口机井30眼、小口机井50眼,新上农田喷灌设施12套,使全村耕地全部实现喷灌供水。

1986年,将进村土路改造为沙石路。省政府从水利基金中拨付5万元给小朱家村,用于农田打机井灌溉和架设电线,打机井10眼。

1990—1997年,每户承包1公顷水田,村集体为每户无息垫付2000元承包费。为解决卖粮难问题,村集体与农户签订水稻订单,约定以每斤大米高于市场价格2角钱的价格回收。

1991年,在村西打第一眼机井(深井),全村基本实现了吃自来水。

1998年,国家电网牡丹江供电公司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小朱家村更换大容量变压器。

2000年,跨入省级文明村行列。

2001年,获评土地管理先进村。改造村内2条沙石主路,提档升级为水泥路,建村办公室。

2002年,新建小朱家村标志性建筑—村门。

2003年,建水泥路,实现村内道路全部硬质化。

2005年,国家投资,为小朱家村自来水改造升级,全体村民吃上放心水。水田灌溉所需水费、电费由村集体承担,村里学生考上大学由村里奖励1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年领600元养老金。

2006年,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了千米护村江堤、一个灯光球场、10座花坛、100米国策墙和320平方米村综合活动室,村民共建,改造了6000延长米的围墙、200个厕所、24个土坯屋、196个厨房,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改造了渡船和码头,修建1.5千米的通村柏油路和近4000延长米的村内水泥路,建设了仿古村门、休闲健身广场和三座凉亭,安装了20盏高档路灯。

2007年,客土造田8公顷(石板田)。

2008年,建大米加工厂。

2014年,市政府投入100万元打造四户乡村旅游示范户。

2015年,举办首届渔猎文化旅游节,修建温室大棚5栋,建东侧江边水泥路,因邻近的太平村水田导致出村道路山体滑坡,村里协调出资进行了水改旱并维修道路,成立村垃圾回收队,按户收垃圾,解决村内垃圾问题,村中民宿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中央电视台《生财有道》节目先后两期报道小朱家村。

2016年,举办第二届渔猎文化旅游节,吸引周边乡镇、村屯及来自牡丹江等地游客近千人参加活动。建100栋大棚,建3000平方米晾晒场。

2017年,获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2017年,投资30万元修造了新渡船“家兴号”,投入使用,重新修建了码头,改造农户1000多米围墙,修建了景观花坛,国家投资修田间沙石路4.5千米,打抗旱井8眼。

2018年,举办第四届渔猎文化旅游节,首次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首次采用网上预售模式,镇党委、政府协助改造村广场为党建文化广场,协助整村绘制文化墙万余米,建起宁安市首家村史馆“小朱家村村史馆”。

4.png

小朱家村村路

3.百姓生活

1975年,村民孟宪荣购买了小朱家村第一台自行车,并购得小朱家村的第一块上海牌手表。

1983年,村民李庆发购买了小朱家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1986年,村民程继明购买了小朱家村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88年,村民关志东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文革”后小朱家村第一名大学生。

1990年,村民程继明成为小朱家村第一个拥有和使用移动电话的人。

1992年,村民李志宽购买了小朱家村第一台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用于跑运输。

1998年,全村安装住宅固定电话。

2001年,村民于建立购买了小朱家村第一台联想牌电脑。

2001年,村民程继光家成为小朱家村宽带入户的第一户。同年,程继光开办小朱家村第一家民宿。

4.学校教育

1948年,小朱家村建初级小学,有30名学生,分设6个年级,有一名吕姓老师。校址在村西。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校学生增加,有3个班,50名学生、3名教师,校址改在村东,另建房160平方米。

1978年,在村西新建一处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学校,教室面积260平方米,有5个班级,56名学生、3名教师,王凤仙任校长。

1986年,学校撤并,学生并入杏山小学读书。

小朱家村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屯后,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朱国昌为其子朱广禄首办私塾,学制四年。民国9年(1920年),朱国昌为其孙朱庆永办学堂,学制四年。先后请来孔、王二位先生任教,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和书法习字。全屯一姓,适龄儿童一起读书习字,太平沟颜氏子弟也在国昌家吃住、读书。后来,全村朱氏捐款择时办学。

1936年,日本侵略者为扩大侵华战争,施行“集团部落”,小朱家重组,在朱广禄的倡导下,朱氏一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盖起了三楹草庐为学堂—小朱家小学。1947年土改时改为村公所。1949年恢复小朱家小学,先后有程明娇(女)和刘老师任教。当年,初小四个年级20多名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语文、算术两科,每堂课,老师要给四个年级轮流讲课,音乐、图画、体育三科共同上课。学生们每天呐喊着:“为祖国而学,为祖国而用。”1960年,在呐喊声中,朱德岐跨进了东北林学院(今东北林业大学)的校门。

1978年,在村西新建一处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的学校,教室面积260平方米,有5个班级,56名学生、3名教师,王凤仙任校长。

1986年,学校撤并,学生并入杏山小学读书。

5.村卫生所

第一任医生,颜廷良;第二任医生,刘秀华;第三任医生,李春财;第四任医生(至今),马文龙。

五、主要姓氏宗族

目前,村中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有满族、朝鲜族,少数民族人口为60人。村民中满族多为朱姓、关姓,汉族以李姓为多,另有朱姓、刘姓、程姓等姓氏。

六、民风民俗

广袤的东北大地隶属于中华民族,到了明朝设奴儿干都司,以夷制夷,一直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清代,大批流人和移民来到这里,入乡随俗,形成了脍炙人口的“东北话”,也加快了满族由游牧业向农耕业的转化,形成了满汉交融的农、牧、渔、猎的多元生活习俗。农耕,主要种植苞米、谷子、高粱、小麦、糜子、黏谷等,还有大豆、芝麻、苏子等经济作物。宁安的大米查子、黏豆包、锅贴儿、黏火勺小有名气。逢年过节主食少不了馒头、米饭、黏豆包。

宁安的饮食习俗受四季气候的影响,尤其冬季天气寒冷,蔬菜缺乏,按当地的话说:“坛满咸菜酱满缸,一年到头不发慌。”开春做上一缸大酱,应季种上各样蔬菜,白菜、萝卜、土豆是必种的过冬菜。一入秋,就开始晒制干菜,腌咸菜和酸菜。茄子、土豆、豆角、豇豆角、辣椒、南瓜、黄瓜、西葫芦等晒成干菜,豇豆角、辣椒、雪里蕻、黄瓜、芹菜等腌制成咸菜,还可在酱缸里腌制酱黄瓜、酱豆角等,口味各异。蒜茄子蒜香十足,韭菜花鲜美爽口。一些干菜、咸菜也是“四大炖”“八大碗”的原材料,简单的加工后还可以包饺子、包子,别具风味。

源自镜泊湖的牡丹江在小朱家门前而过,水域宽阔,盛产鲤鱼、鲫鱼、细鳞、岛子、哲罗、虫虫、胖头、鲶鱼、黑鱼、连子、草根等,有三花(鲫花、鳌花、鳊花)、五罗(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十八子(嘎牙子、鲫瓜子、柳根子、川丁子、黄姑子、白漂子……)等鱼几十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水产品为喜欢渔猎的朱氏一族提供了丰饶的水产资源。

渔猎,自古以来就是满族赖以生存的主要本领。专业捕鱼户俗称“网房子”,其主人称“网达”。当年小朱家称“网房子”的是朱广啟(庆花—德康)一户,备有船只和相当数量的大眼拉网、小眼拉网等一应渔具。旋网、鱼罩、鱼叉、抄罗子、冰镩等渔具,各有所备,在不同时节、不同水域展现其各自的功能。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张网有鱼吃。”鱼多了,“取鱼炙干,积之为粮”。到了冰雪封江之时,凿冰眼和拉大网便是“冬捕”的最佳方法。一年四季,随季捕捞,大型捕捞往往是全屯出动。开春的头网“开江鱼”自然是家家有份、人人尝鲜!端午节、中秋节或有红白大事也是如此。可谓:一家有事,人人相助,成了朱氏一族不成文的“规矩”,展现了朱氏家族的大家风范和淳朴民风。俗话说,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鱼),进了腊月,忙碌一年的人们喜气洋洋地准备过年(春节)了。朱氏一族便张罗一年到头的最后一场冬捕,以备全村老少过个欢天喜地、年年有“鱼”的大年。

5.png

渤海镇小朱家村举办渔猎节

开网的头一天,穆昆达(一族之长)在网房子(广啟)家召集全屯各户开会。先是穆昆达训话,接着网达讲述冬捕的位置、要点、分工和注意事项,然后各自分头准备防寒用品和冬捕器具。

第二天早上三四点钟,全体捕捞人员冒着严寒到河神庙祭祀,鲜鱼是祭祀必备的佳品。上供、燃香、祈祷、磕头、放鞭炮。到达现场后,年轻力壮的两人一伙,在网达事先选定的位置用冰镩开凿冰眼。首先开凿入网口,接下来分别在两侧按顺序开凿走钩冰眼。关键的是出网口,斜坡敞口缓缓而上,凿完后清整一遍,使出网快捷顺畅。另一些人把接好的几块大眼拉网规则有序地摆放在入网口的冰面上,准备下网。下网时,将“穿杆”分别挂在拉网的两头引进入网口,接着用“扭矛”和“走钩”使拉网在冰面下分别走向下一个冰眼,慢慢地把大网舒展成一个大大的“包围圈”,缓缓地向出网口汇拢,几十号人齐心协力地将大眼拉网稳稳地拉出水面。冷了喝口小酒,饿了啃口干粮。接下来便是群鱼出水的壮观场面,一群群银白色的大鱼争先恐后地蹿出水面,挤满冰眼,人们赶紧用抄罗子把鱼舀出冰眼撒在冰面上,有人赶忙把活蹦乱跳的鲜鱼推到一旁,再把上了冻的鱼集中起来。一网鱼,少说也有三四百斤,品种繁多,个头齐整。此时,全村男女老少都集聚在出网口,场面热烈,群情沸腾,丰收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大眼拉网,拉上的鱼都在半斤以上,半斤以下的则逃之夭夭。养它一年,明年再捕。

按户分鱼是最后一幕。在穆昆达和网达的主持下,把头鱼(最大的一条鲤鱼)赠给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以示对长辈的敬重。然后每户一份,以

应“家家丰收,年年有余”。过年时烧、炖、焖、炸,再加上山珍野味、鸡鸭肉蛋和干鲜蔬菜,何愁年年的“八大碗”“八大碟”“四大炖”。全屯老少过一个富裕祥和、喜气洋洋的大年。

小朱家村的民风民俗,保留了当地汉族人的习俗。汉族村的居住习惯,也延续当地满族人的习俗,比如室内有大火炕,用大铁锅做饭等。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镜泊湖生物资源为小朱家村人提供了丰饶的物产。追溯历史,小朱家村人世代傍水而居,以打鱼为生。渔猎活动也成为小朱家村村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自2015年起,为传承老一代人的渔猎文化,小朱家村村民按照传统的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举办“渔猎文化节”简称“渔猎节”。在渔猎节上,小朱家村人用最原始的方式捕鱼,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展示百年的渔猎技艺。小朱家村的铁锅炖江鱼因纯正鲜美的味道驰名中外,曾在中央电视台《城市之间》节目中,与瑞士日内瓦美食共展风采。

6.png

渤海镇小朱家村

七、所获荣誉

1.2000年度,获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2.2002年度,晋升为省级文明村标兵,获黑龙江省“新农村文明标兵奖”、牡丹江市“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

3.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先进村荣誉称号。

4.2006年度,被省委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获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5.2007年,获黑龙江省民政厅全省先进村民委员会、牡丹江十佳魅力乡村、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先进村、黑龙江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大会模范集体、黑龙江省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村镇、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6.2008年,获黑龙江省先进集体、全省先进村民委员会等荣誉。

7.2009年,获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村屯荣誉,被确定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示范村。

8.2014年,获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9.2015年,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荣誉称号。

10.2017年,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11.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休闲美丽乡村”称号。

12.2019年7月,入选中国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来源:宁安村史;实习编辑:褚宁靖;审核:李天池;统筹:周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