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村史 | 沙兰镇荒地村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2024-08-16 03:03

一、基本概况

宁安市沙兰镇荒地村位于沙兰北6千米,南邻王豆坊村,西抵闫家村,东至三陵乡连家村,北面到马鞍山(现归海林农场管辖)。荒地村村屯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耕地面积3000亩。目前全村共有310户,人口1120人。

1.png

沙兰镇荒地村村门

二、历史沿革

荒地村在建村前为森林和荒山,有十几条大沟,一部分荒地,一部分草甸子,建村前人口不集中,这边一户那边一户地散居。

1937年起,日本侵略把散落在各处的农户都归到荒地村。当时有50余户,200人左右,耕地面积2000余亩。现在的景城村在1956年以前属荒地村所管辖,那时的村名叫陈家烧锅(因有一户姓陈的人家开烧锅烧酒,所以老百姓都称陈家烧锅)。1938年,日本开拓团侵占了陈家烧锅,并改名为红部。当时日本人修建了仓库、医院、指挥部、兵营。

1945年,日本投降后撤离红部,因仓库、医院、房屋等还存在,便从荒地村迁去十余户人家。后来人口不断地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跃进村,后又改名为景城村。现在离景城村1千米处有一座营城子遗址,现在土墙还在。

荒地村在民国年间建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荒地村村屯面积5万多平方米,基本为正方形。村西南处有一棵大榆树,树龄也有200多年。村东有一条河流,村东北500米处有一座小水库。建村后孙氏家族最大,在村内修了三座大庙,一座佛堂大庙、一座娘娘庙、一座家庙。娘娘庙和家庙在土改时期被拆掉,佛堂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掉。1947年,荒地村在村外修了2米高的土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角用土坯修了4个炮楼,用来防范土匪。

三、政治建设

1.党支部

1950年,刘玉海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1953年。

1954年,黄春玖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1958年。

1959年,庞吉福任荒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60年。

1961年,孙镇学任荒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64年。

1965年,王德义任荒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81年。

1982年,张忠年任荒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83年。

1983年,王德义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1997年。

1998年,王树海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2000年。

2001年,孙国成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2016年。

2017年,杨大利任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2.村委会

1950年,张庆录任荒地村村长至1953年。

1954年,孙长太任荒地村村长至1956年。

1957年,张福才任荒地村村长至1958年。

1959年,孙镇华任荒地生产大队大队长至1960年。

1961年,张福才任荒地生产大队大队长至1964年。

1965年,高瑞东任荒地生产大队大队长至1982年。

1983年,张忠年任荒地生产大队大队长。

1984年,张忠年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1995年。

1996年,张恩会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1997年。

1998年,孙国成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2008年。

2009年,张金鱼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2010年。

2011年,杨大利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2017年。

2018年,赵洪波任荒地村村委会主任至今。

四、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

荒地村有部分山地和平原耕地以及甸子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种大豆、小麦、玉米、谷子为主。其中小麦是村民的主要口粮。近年来,荒地村的烤烟、甜叶菊、黄瓜、白瓜子等种植也蓬勃发展。近些年,受市场的影响,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调整为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少量种植大豆和其他作物。目前,玉米、烤烟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机械耕作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大批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走向了创业之路。荒地村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同时也有养殖业,现有养牛户20多户,最多的有30多头牛,养羊户6户,最少的养殖100多只,最多的300多只ꎻ养猪户3户,其中曹培站养的最多,一年出栏2000多头。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形成了产业链。

2.png

沙兰镇荒地村主要经济作物烤烟

五、荒地村大事记

1.村政权设置及沿革

民国初期,荒地村归沙兰站(沙兰镇)所管辖,荒地村孙氏当时已在此居住。1937年,日伪当局把散居在附近的农户全部集中到荒地村。1946年,荒地村归沙兰六区所管辖。1956年,宁安县撤区设乡,荒地村人口不断增多。现景城村从荒地村分出,单独成立一个自然屯。

1956年,兴修水利,在荒地村南修了一座水库。1960年被大水冲毁。1958年,“大跃进”时期,荒地村建立了土高炉大炼钢铁。

2.基础设施建设

1959年,荒地村购买了一台柴油机用来发电,给老百姓照明。新建了一座浴池,方便老百姓洗澡。

1960年,经上级政府批准在西白桦川林场小北湖管辖区砍伐松木电线杆,接上了电灯给老百姓照明。同年遭遇了灾害,收成不好,老百姓吃代食品。荒地村成立了人民食堂。村子从1960年开始搞文明村建设。党支部号召各户老百姓要“大院套小院,杖子一条线”。

1961年,村里安了电磨,给老百姓解决了拉磨难的问题。

1962年,村里又安了一台榨油机,给老百姓解决了外出榨油难的问题。

1983年,将通往沙兰镇的主道修成了沙石路面,路面8米宽,两侧修砌了上宽1米,下宽50厘米的边沟。村内修了11条村巷路,每条600米长,全部铺设沙石路面,路面宽6米,两边都是宽1米的边沟。并将村外一条通往东南、一条通往东边的农田路也修成底下是石头上边是土的农田路。

1984年,村内主道安装了路灯。

1995年,打机井一眼,老百姓吃上了放心的自来水。同年,安上了有线电视和电话。

1998年,村内的主道路两侧安装铁栅栏,用石条将主道两侧的边沟修成上宽1米,下宽50厘米的边沟。并要求村内巷路两侧的人家按照宅基地长度自己拉石头修好自家门前边沟。又向政府申请了木材和水泥盖上了办公室。并号召村民每户出一台车拉石头和土方整修农田路,还在村内主道两侧和巷路两侧栽上自己培育的柳树。

2002年,在主道两侧重新栽种了树木。正值国家给各村修水泥路,按规定路面要修成3米宽,村党支部书记孙国成请外援把村内的主道修成6米宽。

2004年,又号召村民将村内巷路修成水泥路面,因资金不够,村党支部动员村民按照宅基地面积出资。同年又请求水利局打了两眼机井。在办公室门前修了篮球场,添置了单双杠等健身器材等。

2018年,建立了烟草育苗基地。同年在村前修了一个村门楼,给80多户村民安装了室内卫生厕所。同年荒地村内主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办公室修了院套,院内添置健身器材。

2019年,荒地村引进汉麻,种植面积50多公顷。

3.百姓生活的改善

1957年,村民吴连富第一个购买了自行车,第二年又购买了缝纫机。1970年又购买了日本产三洋牌黑白电视机。

1980年,村民赵艳才第一个购买了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

1983年,村民孙忠卫第一个购买了大型客车,方便了老百姓进城。

1984年,村民张忠新和林喜臣各购买一台“75”拖拉机,给村民翻地耙地。

1986年,村民张忠新和孙忠林各购买一台“802”拖拉机。

1990年,孙忠林购买一台大型客车。随后村民于喜山、管明先、刘京京、孙忠林、孙桂臣各买一台玉米收割机,曹君龙购买了2台,另购一台旋地、起垄的“55”大型机械。

1995年,村民于喜山购买一台大豆收割机。

2019年,荒地村除在外地经商和五保户及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外,家家户户都买上“32”“554”等播种机、旋耕机等作业农机具。

4.学校

荒地村于1950年建立了学校,分4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后来随着学生不断增加,到1953年设了6个班,当时学生有100多人。

学校面积3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当时闫家、王豆坊、三陵乡连家村和海林农场十道梁子村的学生都来荒地村学校上学。建校时,校长是刘文双。后来学生不断增加,又在村后新建了两栋校舍,面积800多平方,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历年来荒地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100%,并有大批孩子考入大学,荒地村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5.卫生所

荒地村1959年成立卫生所。

第一任医生张发林、张福来、孙玉珍。

第二任医生赵艳才。第三任医生齐吉山。

六、重要人物

荒地村孙镇勤和陈景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军。后孙镇勤牺牲(时任团长),陈景昌升任师长。

七、主要姓氏宗族

荒地村主要以孙姓为主。

八、民风民俗

荒地村民风民俗保留了当地汉族人的民风民俗。主要包括居住、饮食、服装、礼节、婚丧俗等方面。

1.居住

荒地村依山傍水,吃水方便、烧柴方便。荒地村早期建房,取木材做架子就在村东山取,用麦余子和泥脱坯,然后砌墙,房顶用麦秸和土掺合成泥,为房扒泥,然后用洋草盖上。那时盖房都盖正房,人少的盖两间,人多的盖三间。三间房为东西两屋,中间为堂屋,设有锅台。东西两屋住人,长辈住东屋,晚辈住西屋,东为大,西为小。

建房时窗户用木材作四框,外边糊上窗户纸。正房两边盖仓房,院内盖猪圈、鸡窝、牲口棚、柴火垛,一般用高粱秆盖玉米楼子。

3.png

满族婚礼

2.装束及发式

男的穿短衣长裤,女的穿带大襟的旗袍。男的夏天穿自己做的布鞋,冬天穿牛皮乌拉,打着绑腿,有的穿自己编的草鞋。男的留长辫,女的留长发梳小辫。老太太头发盘高髻。

3.礼俗

荒地村平日里小辈见了长辈先请安问候,在家议事时小辈需出去,不得在屋内听。过年时要按照辈分拜年,还要拜家里的老谱,对长辈格外尊敬。吃饭时儿媳要照顾公婆,饭后再给点一袋烟。粮食上场院以后,不准妇女进场院,打井时不准妇女围观。初一、十五有的人烧香上供。

4.其他民俗

很早以前在这里居住的人就喜欢用烟袋吸旱烟。可是烟袋不好随身携带。有人用皮子做烟荷包,有的用布做烟荷包,带在腰间。而女的吸烟也喜欢用大烟袋,多数都用铜烟嘴或其他材质的烟袋嘴。孩子睡摇车,防止蚊子咬。有一首歌谣,说关东山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妇女叼着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

九、所获荣誉

1952年,荒地村荣获沙兰六区造林模范村称号。杨桂芝获造林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来源:宁安村史;实习编辑:褚宁靖;审核:李天池;统筹:周静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