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和胜村位于宁安市西部边缘,张广才岭东麓,距宁安市政府所在地60千米,距沙兰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距镜泊湖15千米。东与闫家村接壤,南与王家、鸡蛋石村相邻,西与三道沟林场、桦树村相连,北和卧龙村、海林市海林农场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8°53′、北纬44°14′。
和胜村为革命老区,是现代剿匪小说《林海雪原》的故事发生地之一。全村有3个自然屯:西沟、猪场、水库屯,总户数1212户,在籍人口3389人,土地总面积52748亩,其中耕地面积26000亩、开荒地面积17500亩。村里有通往宁安、牡丹江的长途客运班车,通往东京城、长汀、沙兰的客运班车,通往各村的路都已建成水泥公路。莫延公路在村南1.5千米处通过,北到海林农场,南到沙兰镇政府所在地和镜泊湖景区北门,西到地下森林景区,交通较方便。
沙兰镇和胜村村门
二、历史沿革
1937年秋,日伪政权为隔绝抗联队伍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施行“归屯并村”政策,将和尚庙周围十里之内的散户集中建一村落。由于地点靠近村西南,小河东堤上的一座古庙,便起名为“和尚屯”。土改时隶属于宁安县六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宁安县沙兰乡。1956年为宁安县和胜乡。1958年撤乡建制,归沙兰人民公社管辖,为和胜大队。1966年“文革”时期改名为“红旗”大队。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为“乡、村”时,恢复原名和胜村至今。
三、村级政权及隶属沿革
和胜村是沙兰镇革命老区的一部分。1947年就有了第一批中共党员。1947年秋,在宁安县委副书记林纳(女,原名关淑兰)和宁安县第三自治区(渤海镇管辖)张区长的领导和主持下,成立了和胜村第一个党支部,并建立村政权。村党支部书记刘焕春,村长苏志清,翻身队长王炳军,民兵连长金海,妇救会主任高余香。领导土改,发展党员,除奸清霸。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工作。到2014年第十任村党支部时,支部已有党员64名。2014年至2018年,和胜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张国辉是宁安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
四、政治建设(党支部、村委会政权建设)
1.党支部
1947年,刘焕春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51年。
1952年,周庆福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56年。
1957年,霍广财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58年。
1959年,李万富任和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63年。
1964年,王化胜任和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74年。
1975年,刘金理任和胜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至1983年秋。
1983年秋,王化胜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92年。
1984年,改称和胜村。
1993年,程占儒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93年冬。
1993年冬,孙兴明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1994年。
1995年,卢长山代理党支部书记至1995年冬。
1996年,王振文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2013年。
2014年,张国辉任和胜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2.村委会
1947年,苏志清任和胜村村长至1951年。
1952年,张庆林任和胜村村长至1956年。
1957年,周庆福任和胜生产大队大队长至1963年。
1958年,改称和胜生产大队。
1964年,陈玉祥任和胜生产大队至1983年秋。
1983年秋,陈志忠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1985年。
1984年,和胜生产大队改称和胜村。
1986年,孙兴贵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1993年冬。
1993年冬,刘培安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1994年。
1995年,李国奇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1995年冬。
1996年,高瑞新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2013年。
2014年,刘海军任和胜村村委会主任至2018年。
五、自然资源、经济结构
和胜村属于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木耳、松子、蘑菇、人参及黄芪等山产品。境内沙兰河绕村西蜿蜒而过,距村北4千米处有一座水库和一个水库附属屯,水库面积近25公顷。丰饶的山水资源为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果树、蜂、牛、羊、猪等种植、养殖业和山产品采集业比较发达。采挖山草药一项就使全村年收入增加近百万元。
养蚕业是除种地外的一项支柱产业。有养蚕户近70户,养蚕业带动了村民就业创收。此项产业已形成规模,娥、蛹、茧、虫、蚕丝制品销往各地,年创收五百多万元。
种植业主要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甜叶菊、烤烟、甜葫芦。30%的村民自家养鸡、鸭、鹅,每户20~30只不等。目前,村里有大型养猪场一个,较大的养牛户4户,养羊户3户,养蜂户5户,养鸽户3户。
沙兰镇和胜村甜玉菊基地
和胜村从建村到解放初期,基本没有任何工业项目,手工业也几乎没有。1956年,村里招收李玉河为师傅,组建了第一个小烘炉,同时又建起以刘清为首的木匠铺。1970年,建起了砖场。大队机耕队购进拖拉机及农机具,有了维修车间,安装了机床、钻台、电焊机、切割机,又建起了米面加工厂。1973年开始,各生产小队都有了自己的小烘炉和木匠铺及电动圆盘锯。1978年,和胜村建起了面积250平方米的机械压榨油厂。
1984年,张传报建起了第一个私人油坊。1985年,以马延明为首的马氏三兄弟建起木工厂,同时村民高士魁也建起一个木工厂。1982年,康少光开办了维修厂,以机床加工为主,同时承接电焊、切割、组装播种机等业务。同时,李洪喜、金利、王长发、郭运东、王小河等人的小烘炉也相继开工营业。1997年,李鹏举开办了集机床、烘炉、组装玉米播种机业务为一体的维修厂。2000年,金辉建起以机床、钻台、切割业务为主的修理车间。2001年,李德生建了塑窗厂,同时郭峰也建起塑钢门窗厂。
1993年,张传杰建起白酒酿造厂。2015年,郭忠军建起豆油加工厂,同时还有陈志忠、黄喜城的米面加工厂,霍玉成、卢东河的黏米加工厂,以及程少忠的饲料加工作坊(兼养猪),梁国强和路明文两家的摩托车、小轿车修理、补胎店均建成。农用拖拉机修理铺有路明冒和何彪两家。
1986年,村民高瑞华开办第一家私人饭馆。20世纪90年代相继又有白玉文、苏玉河开办饭馆。1980年,西沟建起了全村第一个供销社代销店。2000年后,有个体商店多家。近几年又新建了和胜超市、闵氏生鲜超市、百货超市,这3家超市在全镇也是较先进的。其他还有美发店、手机店、鞋帽店、冬装裁缝店、五金店、歌厅、大众洗浴等。1986年,王化胜为书记、孙兴贵为村长的新一届党支部开设了每周日的农贸集市。另外,村里还有6家农忙打工经纪人,春季到三道沟、小北湖林场栽树,夏秋两季他们召集人员到附近村屯去铲地、摘果、打黄瓜籽、南瓜子,割、堆甜叶菊,每天出动150多人,村民日收入近两万元。
沙兰镇和胜村大鹅养殖场
六、和胜村大事记
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消灭抗联队伍,巩固侵略政权,强制推行“归屯建村”政策,建立“集团部落”,将附近的散户集中在和尚庙附近,建立了“集团部落”,取名为“和尚屯”。不愿归屯的人家,日伪将其住房强行烧毁。当时已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各户只得抢建强盖,出现了不少两家用一个山墙的简易房,勉强度日,当时全村有48户。
1938—1939年,日伪政权建立村级政权,有一张姓人为伪保长,人称“张保长”。开春后,在伪政权的强迫下,和胜村四周修建壕沟和围墙,壕深10尺,墙高8尺,墙顶安有铁丝网一道,四角建起炮台,东西南北四道围墙中间各建一个卡子门(大门),成立了30人的伪自卫团,四门有保安队站岗把守,隔绝群众与抗联队伍的联系。
1940年,日本移民(开拓团)抢占农田,建开拓团部落,西沟西边一个,后屯一个,东松树林北一个,南岭下河东一个,每个开拓团部落有十多户,四周有围墙,家家都有枪械,村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变成了殖民地。日伪在边远部落和较大的部落派出伪警察驻扎,以监视中国居民的言行。
1941年春季,日伪政权强迫推行“十家连坐法”,规定如有一家私通抗联,其余几家如不报告,以同罪论处。外出劳动只准携带一顿午饭,否则按私通抗联问罪。
1942年,实行迁民政策,和胜村有程、王、曾、季、李、陈姓等十余家被迫迁至黑河省的呼玛县开拓,俗称“开拓民”。抓走村民刘德山等39人到鸡西矿出劳工,病死一人。
1943年,建立了小学校,强迫学生学日语,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
1944年,日本人强迫学生每天背诵一遍“国民训”,实行粮食配额制,村民吃橡子面,不许加工白面和大米,封磨、封碾子,不经批准不准使用。如果发现百姓吃白面和大米,按“经济犯”处理。夏秋强令小学生采“苍耳子”送交日本人制造飞机油,强迫农民进山挖“松根油”供日军制飞机润滑油,学校举行防空演习。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18日,苏军解放了沙兰全境。当时溃败的日军、日籍群众(开拓团)及“国兵”(满洲国兵)由牡丹江、宁安、东京城逃往吉林。
1946年6月,部分被迁到黑河“开拓”的“开拓民”回到村里。6月20日,土匪马喜山拉拢沙兰镇区政府保安队排长、班长,偷袭了区政府,残杀了十多名干部、战士,并俘虏了两名十六七岁的山东籍小战士,用铁丝穿透双腕带到西沟河南“集团部”西边围墙外,残忍地将两位年轻战士杀害。当年有青年李春芳、徐志学、王兆来、程占林、徐永贵、曾兆荣、赵广信、程凤银、李万富、张庆林、霍广财、历喜林、张文彬、季青山、高有军、王连清、张文祥、刘勤、李孝奇、刘喜全、高余山等参军参战。
1947年3月成立翻身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划成分,分浮财,分田地。秋季,在上级主持下成立了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刘焕春,村主任苏志清,翻身队长王炳军,妇救会主任高余香,民兵队长金海。村党支部积极发展党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支援前线,巩固发展民主政权。
1948年,沙兰改为宁安县第六区。3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小学校复课,教员有林政旺、王桂茹、孟召芳、王朗、冯景勋、刘全瑜等。
1949年,和胜村成立了村供销社,韩少山任售货员,结束了只有货郎来了村民才能买日用生活品的历史。并请来了王姓医生和其爱人“叶大夫”,办起了私人诊所,治疗日常小病。徐志学在解放天津时牺牲。
1950年实施新《婚姻法》,村里建立了婚姻登记站。
1950年春,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有常年、季节等互助组。11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张庆武、王连学、李凡祥等20多人赴朝参战。
1951年,妇联主任高余香家搬迁,由徐志贤任村妇联主任,高余志任团支部书记,负责青年团工作,开展了“三反”运动。
1951年秋,时任志愿军连长的李春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1952年秋季村支部改选,周庆福任党支部书记,张庆林任村主任,老贾任会计,刘勤任民兵连长。乡邮员为程凤宝,为沙兰到和胜传递书信,结束了村里不通邮的历史。
1953年,村里正街口东北处建起一座两层木制广播台,高十余米。村里有事用铁制广播筒广播通知。夏季虫害,造成粮食减产。8月,赴朝战勤队人员全部回村,无一伤亡。曾兆学任文教委员,负责扫盲和夜校工作。
1954年,开始发行公债,凭票购买布匹和棉花。继续实行生产互助。第一批山东梁山移民十几户到村,有王姓、赵姓、杨姓。县电影放映队第一次到村里放电影,科教片电影名为《孩子从哪里来的》。
1955年,戴桂珍任村妇联主任,王连清任村出纳。全乡修水库人员在和胜村住,修老水库。新币换旧币。5月,接收第二批山东东平移民26户,有王、刘、方、陈、解姓,在村北“马架房”住。
沙兰镇和胜水库
1956年,改为沙兰中心乡。
1956年冬,全乡修水库人员又在和胜村西河处修水库。春季成立高级社,共3个社:东社“前程社”,社长陈景富,腰社“光明社”,社长高余亭,会计高余庆,西社“远大社”,社长高友志,会计张文华。村民都入了社,牲畜、农具也全部入社,结束了互助组。撤区建乡,成立了和胜乡。乡长蔡中喜、刘文举,书记赵国伦,秘书肖更财。办公室在广播台东侧,有手摇式电话通县里。村里建起第一个烘炉,李玉河为师傅。
1957年,霍广财任村党支部书记,周庆福任村长,开始在村西道北至坛子山,旱改水,种上了水稻。开展“扫盲”工作和“除四害”运动。蔡桂琴为供销社售货员。
1957年秋,县农机站链轨拖拉机(斯大林80号)第一次进村。
1958年,撤销和胜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和胜归沙兰人民公社管辖。扫盲工作结束,开展“大跃进”,办大食堂、托儿所、夜校,兴修水利。附近村屯,如三块石、卧龙、王家、鸡蛋石沟等因学校不是完全小学,学生都到和胜学校走读上学。第三批山东藤县移民26户来到村里,有闵、颜、满、赵、徐姓。县蚕业站来和胜村建立柞蚕场,放养柞蚕成功。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建集体食堂。
1959年,复员军人李万富任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庆福,团
支部书记兼会计高亚俊,妇联主任王玉清。使用马拉播种机种小麦,胶轮拖拉机拖小麦(半机械化,人挑麦捆)。马拉机器割麦成堆,人工再捆。
1960年,粮食大幅减产,口粮不足,征购粮增加,各户的成品粮过秤上交。冬春季吃“代食品”,即菜、糠当食品。有多户村民因挨饿迁到长汀、牡丹江等地度饥荒。村里请来杨丙林大夫为村民看病。
1961年,经济困难,根据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通知》精神,改人民公社为三级所有。队(小队)为基础,村里共分8个小队,以便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抗灾自救。学校办起了饲养场,野山鸡丰收,很多农民用夹子、药品捕获大量山鸡,有的农民一冬天捕获一大囤子山鸡,用以度日。
1962年,原来下放到生产队的机耕队重归县拖拉机站管理,为社队代耕。挨饿现象有所好转,但没从根本上解决。冬季绝大多数村民以打猎为生,用猎物充饥。春季,解放军某部队驻村,开荒种地和训练。
1963年,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扭转了挨饿现象,战胜了经济困难。外出逃荒的人家也基本归来。生产队由8个队改编为4个队。胡长林任供销社售货员。卢长海、赵野壮应征入伍。
1964年上半年用上国电,家家用上电灯,王吉富为电工。6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撤职一部分干部。改选了新一届支部成员,复员军人王化胜任党支部书记,陈玉祥为大队长,赵恒科任会计,团支部书记为王忠成,妇联主任为王玉清。同年,为配合社教运动,元旦、春节村里组织了以张士维为导演、王忠成为队长的剧团,演员有高瑞芬、杨志久、张文富、王春山,排演了歌剧《三世仇》,在全公社影响很大,很有教育意义,提高了社员的阶级觉悟。各生产队开始养蚕。
1965年,团支部书记王忠成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广大年轻社员积极要求进步。活动室有乒乓球台,有篮球场地,有生产活动田。春节、农闲期排节目,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刘振清、李凡军、王化民应征入伍。宋志国家购买了全村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程少义担任乡邮递员。小北湖林场派驻村护林员张胜水和刘护林员(刘艳华父亲)
1966年春,农业学大寨开始。8月,全公社组织动员劳力在村北4千米石家院套处修红旗水库。各村派出专业队,按军事编制管理和劳动。有宿舍,有食堂,整个水库形成一个“民兵营”。村民高余喜家购买了第一辆自行车。
1967年春,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秋季,基本恢复了党支部的领导,恢复了生产。在正大道东侧成立了第一个简陋的米面加工厂,初步解决了社员加工成品粮问题。村里建立了第一个村级卫生所。
1968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派出王广俊等几人为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初中生去卧龙村“二八”战校走读。村卫生所王会峰调走,县卫校毕业生刘艳春调来任医生,医疗水平有所提高。同年底,大队选送石忠臣、杨喜军去卫校学习。县化肥厂招工,选送古森林,卢秀芳、郭术琴、赵术刚进城当工人。复员兵程占儒到水库五连(和胜连队)当连长,张文彬调回任村民兵连长。秋季,老松岭发生火灾,村里派20多人参加灭火。5月1日,水库、和胜食堂不慎失火。11月,牡丹江下乡知识青年到我村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队派高玉香管理知识青年食堂和领导知识青年工作。牡丹江军马场七连建成,开始放马、种地(当时有5名女放牧员,人称葵花山下五姐妹,《牡丹江日报》刊登过她们的先进事迹,影响较大,轰动一时)。
1969年,张文彬任大队民兵连连长。发生珍宝岛事件,学校调周振武当校长。黄太臣、刘桂菊调走,有教师徐亚琴、张淑文、陈允栋、曾宪俊、刘振林、周俊阁、曾秀杰、郭建华。“二八”战校解散,初中归回。学校挖地道,练刺杀,搞军训。村党支部下半年恢复了党员的组织生活。水库五连(和胜连队)葛玉芳任连长。大队在村南建起了砖瓦结构的农机库。孙兴明、刘焕云、赵悦海应征入伍。
1970年春,大队在村东建了一砖厂。接收牡丹江市林管局下放干部来我村插队落户。插队干部田老师到学校教外语,郭大夫(女)到卫生所任接生医生。实行“大寨评工法”,把政治表现作为评工分的主要因素。大队俱乐部落成。学校聘用北京知青李占吉为初中教师。大队部安上了广播喇叭,由团支书王炳芳管理并广播。村里招聘了丁师傅为电焊师傅。大队在东京城、“五七干校”军医的指导协助下成立了赤脚医生培训组(每个生产小队出一人:程少忠、黄啟贵、张传报、刘玉香),学针灸、制药等。金文、宋治文、徐荣生、高余国应征入伍。大队买进第一台“东方红”54型链轨履带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
1971年,大队加工厂落成,机器设备齐全。加工师傅:葛玉芳、王化庆、赵恒科。1971年秋,三陵大桥竣工,大队派出学校宣传队参加庆典。1971年冬,曾宪俊、黄德军、马树林、王焕宝、李占吉应征入伍。大队成立了机耕队,农机具数量有所增加。
1972年春,在西沟下甸子西山边建一果树场和养蜂场,养蜂技术员为刘玉富、金成。成立了西猪场,迁去20余户社员居住生产,队长为王长亮。1972年秋,牡丹江林管局下乡插队干部返回原单位。学校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同时调入教师古元友、关术珍、闫世昌、闫启彬。在供销社道南盖起了大队办公室、广播室和食堂。孙建国、王培河、庞来雪应征入伍。
1973年,周振武校长调走,闫世昌任校长,部分民办教师考上代课教师。大队机耕队扩大,机械增加,机库维修能力进一步提高。1973年冬,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春节到军马场、王豆房、闫家等地慰问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牡丹江下乡知识青年开始返城。石忠臣应征入伍。
1974年,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大队举办以各生产队为主的文艺会演,并选出代表节目参加公社会演并获奖。学校闫士昌调走,侯作俊任校长,高余香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代表。张希忠、刘金华、石忠奇应征入伍。
1975年春,开展路线教育运动,县里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和胜村。学校搬入新校舍,村党支部换届,王化胜任机耕队队长。大队果树场搬到大崴子西山南,蜂场保留。1975年秋,在以刘金理为支书、陈玉祥为大队长的班子成员的领导下,大队在村西修建砖瓦结构的占地10000平方米新学校。成立西沟第五生产队,迁入社员60多户,生产队长高瑞军、王长亮,王永河任猪场队长。年终,大队宣传队代表公社去小北湖林场慰问演出。
1976年春,第二生产队在团山后建立砖厂。1976年秋,全大队社员在俱乐部举行悼念毛主席逝世大会。侯校长调走,宋志国当校长。大队购买电影放映机,为社员放电影,放映员曾红艳,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1976年冬,村学校西侧教室因学生生炉时不慎失火,近500米的整栋校舍烧毁。年终,宣传队到马鞍山农场、三块石等村慰问演出。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民办教师石忠华考入宁安师范。全村掀起给自家打“洋井”热潮,当年冬天就有百余家安上了铁洋井。1977年秋,村西一棵百年的榆树被几个顽童引燃,历经3天,最终烧毁。年终,大队宣传队到各村慰问演出,剧目有《三块银圆》《计划计划》《队长不在家》等。孙兴明调至西沟任队长,王长亮调回猪场任队长。春节前孙兴明家购买了全村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王振华应征入伍。
1978年,对在“文革”中造成的冤假错案给予纠正。大队在猪场建立了养鸡场,技术员刘焕清。部分村民和教师准备盖砖房,秋季开始烧砖备料,大队用东方红“40”胶轮拖拉机与马河乡兑换了大豆压榨机,准备办油坊。刘振利、王化彬、王彬、胡生军应征入伍。
1979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撤销“贫协会”。1979年秋,大队油坊落成,冬季出油。油坊主要负责人为康玉忠。第一批村民自建砖房三栋盖成入住。郭吉军、刘凤文、王传平应征入伍。
1980年,大队机库购进一台普通式车床,康少平为车工,车床的购进提高了机库对农机具的维修能力。各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木匠铺和电锯及烘炉。大桥道西南侧又批了许多房号,准备盖砖瓦房。附属屯西沟有了第一个供销社代销店,代销员为王金兰。当年全村社员家家都有了洋井。
1981年,学生徐景涛在虎林举行的全国少年滑雪比赛中获得第三名。农村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大队统一安排在油坊东侧修建了800平方米的石头水泥结构的粮食晾晒场,供4个生产队晒粮用。
1982年,沟西道南砖房已盖完近20家,康少光的机修部成为第一个有机床、切割机、钻台的机修部。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违者罚款,新生儿不分地。
1983年,红旗大队撤销,改回和胜村。改革开放实行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实行单干。陈志忠任生产大队大队长。各户积极发展小机械,如购置小四轮拖拉机等部分农具发展生产,但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村民收益不高,种植农作物85%以上是小麦和大豆,种植经济作物很少,如甜菜、万寿菊等。金利、王长发、王小河、郭运东(西沟)成立了个体小烘炉。村民金成买了村里的蜜蜂,成为村里第一个个体养蜂户。
沙兰镇和胜村村级组织办公室
1984年春,党支部进行了改组,王化胜为党支部书记,陈志忠为村长,刘海军任联防队长,会计为陈志文,大队食堂在陈铁成家。学校中小学分治:小学校长宋志国,中学校长刘振林,主任陈志彬、石忠全。1984年秋,徐季芳考上牡丹江师范学校,是和胜村建村以来的第一个中专生,实现了学校中考零的突破。张永明、王吉生开始营运和胜村通往东京城的长途客车。张传报油坊开业。程占波、胡云华毕业回校任教。
1985年,沙兰乡改为沙兰镇。在县委和镇党委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实行教育改革,中小学合并,刘振林任校长,陈志彬为中学主任,石忠全为小学主任,才广东为后勤主任,徐亚茹为政教主任,教师实行招聘制,黄金贵调来任教。组织各户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70%。村里组织修建了到王家村的沙石公路。村民张永明购买了第一台吉普车。
1986年,孙兴贵任村长,部分村民对农机具进行升级,耕种机械逐步向大马力、多功能方向转化,村民收入逐步提高,村里出现了以张厚坤为代表的“万元户”。张振河的猪肉摊开业。贾国华、宋跃军考入宁安一中。
1987年,村民王化庆家购买了一台全新的“东风”联合收割机,为村民收割小麦,结束了和胜村人工收割小麦的历史。村民高瑞华开办和胜村第一家饭店。马延明三兄弟扩建厂房,建成了成规模的木工厂。冯涛、侯艳分别考入宁安一中和牡丹江市师范学校。
1988年,肖更宝、肖更新、马延明、王术彬各自购买了“东风”联合收割机。附近村“戴帽中学”被撤销,并入和胜学校。外校调来部分教师任教。张国峰、张涛、张传成、张修江等考上宁安一中或师范学校。
1989年,孙兴明三兄弟、王天明各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学校中考成绩再创新高,考上宁安一中4人、牡丹江师范学院3人。学校盖好新校舍(南侧),面积350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经镇政府和教育办批准决定,将“和胜中学”改为“沙兰二中”,建门卫室、小卖店,安装了校内电话。孙成国、康少冬、赵玉芬考上宁安一中,刘春艳考入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曾庆玉、宋红伟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肖玉霞、王庆玲考入宁安卫校,黄修志考入宁安师范,毕业后到和胜学校上班。白玉文饭店开业。
1990年,学校购买一台“十八”胶轮拖拉机和部分农机具。中学8个班,学生386人,小学生502人,学前班100余人。中考升学8人,考入师范学院3人、宁安一中4人,考入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一人。谢洪权考入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高安兰、李世芳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侯喜全面粉厂开业。王吉生开通了和胜直通牡丹江的长途客车。
1991年,在学校西南侧又建起一座350平方米的师生食堂和3个教室,至此,学校建设基本齐备,学校教师已达十多名。同年中考,考入一中3名、牡丹江师范3名、宁安卫校多名。张士维盖起村里第一所二层住宅小楼。
1992年,中考考入宁安一中2人,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3人。孙成国考入哈尔滨建筑大学,王富权考入黑龙江电子工业学校,张国华、刘红梅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康少冬考入大庆石油学院,曾庆玉、宋红伟、孙忠波毕业回校任教,村民谢喜军开始养蜂,苏玉河的饭店开业。全村住房实现了砖瓦化。
1993年春,村党支部改选,程占儒当选党支部书记,孙兴贵继续任村长。陈志彬盖起第二栋二层住宅和门市小楼。1993年秋,孙兴明三兄弟面粉厂开业。西沟桥建成通车。陈振戟、石少军、王超军应征入伍。
1994年1月初,村党支部改选。孙兴明任党支部书记,刘培安任村长,王振文任联防队长。1994秋,沙兰镇新的中学教学楼落成,原和胜村中学(沙兰二中)改为村办中学,张红军任中学校长,石忠全为小学校长。孟庆俊考入东北师范大学,赵连龙、温梦强、李林应征入伍。
1995年夏,镇政府派干部卢长山代理党支部书记主持和胜村工作,任命李国奇为村长。村里部分村民安装了第一批固定电话。1995年冬,刘金理被镇党委任命为老虎洞村(水库)党支部书记,主持该村工作。陈玉、刘丹、安艳云、高云静、陈健、杨萍分别考入牡丹江市、鸡西市、鹤岗市师范学校。秋季,学校南侧办公室西边教室发生火灾(原因不明),将一栋教室烧毁。
1996年,王振文任村党支部书记,选举高瑞新为村长,张国辉为联防队长。固定电话基本普及。部分村民种甜叶菊。张国辉在老俱乐部南侧盖起了村里第三栋两层住宅楼。刘兰臣开始发展养牛业。王勇考入呼兰师范学院,张小桃、赵连勇、侯雪莲、罗凤伟、王瑞夫、赵海霞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
1997年,多数村民种植甜叶菊,因为价格大降,基本赔本。小麦、大豆基本无人种植,都改为种植产量较高、收益较好的玉米。李鹏举购买一台车床,办起了小烘炉,组装玉米播种机。胡军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孙冬梅考入哈尔滨工程学院,陈旭雯考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程艳荣考入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王占军、孙涛、高云飞、陈海玲考入宁安一中。
1998年,村里在学校道北西侧盖起了一座100平方米的办公室。学校在猪场自然屯建酒坊养猪。甜叶菊基本无人种植。张金山盖起第四栋二层住宅小楼。陈常志考入黑龙江大学法学系。
1999年,村里土地小调。春旱歉收。申冰建起二层住宅楼和门市,程少忠开始发展养猪业。1999年冬,反季蔬菜开始上市,冬季餐桌上老三样(萝卜、土豆、白菜)的历史结束了。
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肖玉涛诊所开业。陈旭杰考入齐齐哈尔大学,康磊、冯鑫、王佰军、王文莹、张敬瑜、王静、张伟考入宁安一中。村民各家基本不再自己加工成品粮,吃大米、白面有人送货上门。
2001年,罗开敏幼儿园开班,程雷饭店开业,金庆威桥头饭店开业,才红雨发廊开业。孙冬雪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王占军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陈猛考入黑龙江农业大学。摩托车进入多数村民家。
2002年,水库屯(老虎洞村)归和胜村管辖,国家投资在学校道北加工厂房东北处打一眼深水井。张士维管理学校寝室。周俊伟小吃铺开业。解希君开始养蜂。
2003年,“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原班子变化不大,陈志文退休(会计),陈长龙为村委会会计。实行新农合制度,村民看病住院可享受60%以上的报销比例。卧龙村小学并归和胜学校。程明考入齐齐哈尔医学院,曾庆军考入郑州科技大学。
2004年秋,国家拨款,学校安装烧煤式取暖设备。王文国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程佳考入山东大学外语系,王文迎考入山东农业大学。朱富成、张立军、闫福军、程士凯应征入伍。
2005年,6月10日发生泥石流灾害,很多农田受灾。2005秋,和胜中学并入沙兰镇中学,和胜小学保留,陈丽任小学校长。国家投资修建和胜至沙兰、和胜至水库、和胜至卧龙村的水泥路。西大桥重新建好通车。关宝友福利彩票站开业,李春祥(西沟屯)开始发展养牛业。王百军考入黑龙江省科技大学。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民种地发放补贴。“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原班子成员基本续任。玉米大丰收。王福宝村卫生所扩建二层楼房落成,面积416平方米,医疗设备提档升级。马昭路考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程艳杰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7年,国家投资修建和胜到军马场六连的水泥公路。石梁考入哈尔滨商业大学。
2008年,建设移动通信铁塔,王福宝调到市卫生局,侯杰为村卫生所法人。谢洪远开始养蜂,韩传梅桥头商店开业。和胜村兴起房屋装修热潮,砌大炕、地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环境,和城市居民居住楼房几乎无区别。
2009年,村“两委”换届,原两委主要成员续任,新农保政策开始实施,十八周岁至五十九周岁的村民每年交养老保险金,六十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国家发放的养老金55元。王金环任妇女主任。石岩考入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年,联通通信铁塔落成。张士平开始养殖波尔山羊。高天娇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黄晓琳考入浙江台州语言学院,马昭鹏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1年,学校道北村办公室卖出。家用轿车进入村民家,有近十家购买了不同型号的小轿车。不少村民购买了玉米收割机。
2012年,“两委”换届选举,主要成员基本续任。村里在学校院内东南角处盖一栋新办公室。陈志忠、黄喜成、赵月河在街里道东盖二层楼竣工。陈志忠的和胜超市开业,黄喜成的歌厅开业,赵氏特色包子铺开业。杨勇购进挖掘机一台。朱忠喜家安装了地动衡。农村信用社服务站开业,服务站设在赵连勇家。
2013年,村党支部工作暂由张国辉同志代理,高瑞新续任村长。手机已基本普及。王旭考入湖南怀化医药学院,张旭考入太原理工大学,杨金祥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张婉宁考入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年,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张国辉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换届选举,刘海军任新一届村委会主任,初兰英任妇女主任,陈长龙任会计。杨莹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秦依伟也考入大学。9月,国家投资在老学校西操场建1000平方米的灯光音响活动广场(包括篮球场)并投入使用。
2015年春,金庆威任村警。张加海注册成立宁安市海睿实业有限公司。任杰考入上海科技大学,郑洋考入云南警官学院,闫悦考入哈尔滨学院,张新月考入江西南昌师范学院,张新红考入安徽合肥农科学校,王婉玉考入青海民族大学。宁忠财开始养蜂。村里有10名60岁以上的复员军人参加了城市养老保险。
2016年,国家投资建成二层楼新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王申军的雅乐居饭店开业,郭忠军的二层楼油坊投产,梁国强的二层楼摩托车、家轿维修店扩建开业,王天明的二层楼住宅竣工入住。肖子涵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李娇、孙梦、王秋萍、朱隶明均考入大学。王长发开始养蜂。智能手机和宽带普及。
2017年,在“两委”的努力下,修建了东环路。2017秋,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包括3个自然屯(猪场、西沟和水库)。有村民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曾心妍考入黑龙江工程学院。开始组织测量村民土地,准备确权。
2018年春,“两委”换届选举,张国辉续任党支部书记,村委经过选举,刘海军同志继续任村委会主任。2018夏,在村西北处新打一口深水井,换旧和新增主管道1200余米,自来水改造374户,新增自来水入户
60余家。自来水管理员刘焕清续任。2018秋,国家投资打18眼农田灌溉井(部分未完工,2019年完成)。开始禁止焚烧秸秆。2018冬,国家投资修建了11条沙石农田路,共5411米。宽带入户率达90%以上。还进行了国家电网村内线路升级改造。金铭考入天津工业大学,刘红涛考入哈尔滨市护理专科学校。
2018年,参加新农合及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为693人,基本养老金由2009年每人每月55元增至2018年每人每月108元(不算个人账户),参加新农合人数达99%。王军帅、王依文应征入伍。
2019年,18口灌溉水井及井房完工,11条农田路完工。
七、文教卫生
1.教育
1938年成立小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1947年秋,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开办小学校。1963年,有学生约150人、教师8名,校长周振文。1969年,周振武任校长,教育教学秩序得到恢复。1976年,新建砖瓦结构的校舍,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校长候作俊、闫世昌、宋志国。1985年全县教育改革,刘振林为校长,陈志彬、石忠全为主任,学校改为九年一贯制。1985—1994年期间,有学生970余人、专业教师46人。1995—2005年,张洪军任校长。2005年,和胜中学归沙兰镇中学,只剩小学留在和胜村。2016年,国家投资修建了16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主任张振芬,有教师15名、学生约160名。
2.卫生
1967年,成立了村卫生所,第一任医生王会峰,第二任医生刘艳春,第三任医生程占茹、杨喜军,第四任医生王福宝、侯洁,后又有肖玉涛(至今)。
沙兰镇和胜村和胜小学校
八、重要人物、先进典型
1.高友军,男,1929年生于和胜。1946年春参加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随部队南下直至广西,及至解放海南岛,三次负伤,荣立二等功。1955年转业,任广州第三百货商场经理兼党委书记。2009年病故于广州市。
2.金海男,1930年生于和胜。父母早亡,在叔叔家度过少年时期。1946年秋加入村翻身队,参加土改运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民兵队长。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被抽到区、县工作。1951年在县里带领战勤队赴朝参战,荣立战勤三等功。后调至方正县,任县武装部副部长、部长。1990年离休。2015年在加格达奇逝世。
3.李春发,男,1921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1937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在第二军第六师八团一营二连二排二班当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安县政府派人到沙兰区慰问抗联人员(沙兰共五人),在和胜村召开表彰大会,李春发披红戴花,荣获抗联战士光荣证,并被奖励一头牛。他婉言谢绝,只要了一些衣物。20世纪50—60年代任生产队长。1981年开始享受国家对抗联老战士的优抚待遇。1984年病故。
4.王福宝,男,1968年4月生于和胜。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于牡丹江医学院大学本科毕业,任村卫生所医生。2003年获得牡丹江市第九届优秀公仆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光荣称号。2006年荣获“2004—2006年度牡丹江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党员称号。2007年当选牡丹江市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2008年荣获黑龙江省优秀党员称号。2009年荣获牡丹江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09年荣获黑龙江省医学协会颁发的“优秀医生奖”。2015年荣获宁安市委授予的“美丽宁安人”称号。2016年获牡丹江市优秀党员称号。2017年当选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5.解洪权,男,1972年7月生于和胜。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和胜中学。1990年考入齐齐哈尔市卫生学校。1993年分配到沙兰镇中心卫生院工作。1995年考入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任沙兰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荣获“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称号”,牡丹江市优秀党员,中共牡丹江市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宁安市人大代表。
6.张传梅,女,1965年11月生于和胜。1984年当选为牡丹江市第九届人大代表。1985年当选为沙兰镇共青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九、姓氏宗族
建村初期,全村共有48户,主要有石家大院(水库坝前)、王家院套(一队菜地后屯)、张家院(现猪场东北地中,张士维家)、刘家院(猪场道北,刘金理家)、陈家油坊(村东陈庆成家)、陈家岭院(陈志文、陈志彬家)、高家窝棚(高瑞友家)、宋家院(宋家房场,宋志国家)、高家小院(高老坦泉眼,高术胜家)。
日伪时期,归屯后主要姓氏有:石、陈、高、王、张、刘、宋、李、赵、金、徐、康、曾、程、黄、周、罗、杨、卢、孙、葛、许、苏、马、古、朱、董、韩、霍、郭、胡。1954—1956年三次山东移民,增加了闵、颜、满、方、解姓,流入人口增加,又有了孟、东、温、白、宁、冯、郑、于、邢、初、鞠、侯、安、夏、才、梁、历、那、申、庄、仁、姜、田、万、路等姓氏。
这些姓氏人口99%以上都是汉族,有少数的满族。1954—1956年,一家李姓朝鲜族两口人来和胜村居住,在河西下甸子处种植水稻(和胜村开始有人种植水稻),后迁出。1966—1968年,第二生产队有一户展姓回民迁入,大包干后迁出。
十、烈士英名录
1.李春芳,男,1946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第二支队步兵。参加解放战争,直至解放海南岛,职务为连长。朝鲜战争爆发,随军入朝参战。1951年光荣牺牲。民政部门追认其为烈士。
2.徐志学,男,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第二支队炮兵。参加辽沈战役。1949年随大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斗中光荣牺牲。锦州革命烈士陵园镌刻了他的名字。
十一、所获荣誉
2014—2018年,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