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前斗沟子村坐落在宁安市马河乡南部,海拔约600米,属偏远山村,宁马公路沿村穿行,连通黑吉两省,全村土地面积5000亩,村屯两侧是山,呈“斗形”,因此而得名前斗沟子村,有“装钱斗”之意。
目前,全村有140户、484人,有劳动力村民256人,党员29人(其中,流动党员14人)。村民均为汉族,多数村民是城里“下放”“闯关东”来此地,张、王、李姓氏居多。全村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水田面积601亩。村内水泥路面近5000延长米,有自来水,住房砖瓦化率达100%。农民收入以种植地栽木耳为主,并发展林下经济,从事山产品采摘。
前斗沟子村交通便利,宁马公路沿村而过,是黑吉两省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
马河乡前斗沟子村文化广场
二、历史沿革
1962年以前叫斗沟子村,后分为前斗沟子村和后斗沟子村两个村。由崔、朴、李、金姓等几个朝鲜族人建村,后来陆续有几户汉族人迁入,形成汉族、朝鲜族各占一半的村屯结构。1982年,又有一些山东人来此安居,汉族人口逐渐增多。近年来,朝鲜族村民大都去韩国务工,逐渐搬离该村,目前,前斗沟子成为以汉族人口为主的行政村。
三、村级政权及隶属沿革
1962年成立前斗沟子生产大队。
1970年划分为两个生产小队,设立一个党支部。1975年又合并成一个生产大队。
1984年前斗沟子生产大队改为前斗沟子村,设立党支部、村委会。
四、政治建设(基层政权建设)
1.党支部
1962—1965年,崔成吉(朝鲜族)任党支部书记。
1965—1974年,陈文禄当选为前斗沟子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4—2004年,由姜洪恩任前斗沟子生产大队
1984年之后,为前斗沟子村。
2004—2015年,由邹庆山任前斗沟子村党支部书记。
2015年至今由谢亚国任前斗沟子村党支部书记。
2.村委会
1962—1965年,张福海任前斗沟子第一任生产大队长。
1965—1996年,王德岐任前斗沟子生产大队长。
1984年之后,为村委会主任。
1996—1999年,邹庆山任前斗沟子村村委会主任。
1999—2012年,谢亚国任村委会主任。
2013—2017年,丁璞任村委会主任。
2018年至今,王德刚任村委会主任。
马河乡前斗沟子村地栽木耳
五、自然资源,经济结构
前斗沟子村以山坡地为主,全村有耕地2700亩。1967年,前斗沟子生产队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选择集体养马增加收入,前期购买了5匹母马、1匹种马,繁殖马驹创造收益。后因马棚设备差,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没有延续下去。
1974年,前斗沟子建了一个小型木制品车床厂,以加工镰刀把、铁锹把、镐把为主要项目,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后因林业政策收紧而倒闭。
1976年,前斗沟子村与斗沟子林场协调,以集体包山采伐为主要途径,以“采伐车立柱”架条为主要项目,使村民四季都有事可做,收益较好,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元一天的工资在全乡最高,后来因林业资源减少而停产。
1977年,前斗沟子村先后建起了两个小规模鹿场和木耳段种植基地。鹿场一处建在西沟第一道沟沟口,基地面积800平方米,养殖了6对梅花鹿;另一处建在西沟南岔老瓜地,面积1000平方米,养殖了10对马鹿。选派两名懂技术的农民去外地学习,又配了两名饲养员。3年后虽然实现创收,但是经济效益不佳,因技术管理不到位,5年后转产。木耳段基地,设在北山脚下西沟水盆,四面群山环绕,采集木材资源便利,地形呈凹地,夏季阴凉,冬季避风,又有一清泉常年流水,山下小溪四季川流不息,适宜木耳种植,基地建成后的几年,收入可观,后来当地资源用尽,而被迫停产。
1977年,前斗沟子村建成小型砖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手工制作,先为手工拓砖,后改用机器制砖,解决了本村建房用砖的困难。三年时间本村村民全部住上砖瓦结构的房屋,也为周围村屯提供了建房所需红砖。1982年砖厂倒闭。
1980年,随着人口增加,面积20垧的河套地和10垧的山地,难以维持前斗沟子村近600人的口粮问题,在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前斗沟子村开垦了12垧荒山,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同年,前斗沟子村增加了大量的拖拉机农机具,开垦山地,增加了“141汽车”“小红牛拖拉机”运木材。
1982年成立拖拉机农机具管理所,有3名汽车运输师傅、5名专业修理工、1名农机具汽车件管理员。
20世纪80年代,前斗沟子村与东京城林业局的“斗沟子林场”“红旗林场”“三道林场”,宁安林业局的“小北湖林场”达成协议,与牡丹江铁路分区斗沟子站结成密切合作伙伴,村党支部提出了“山上花果山,山下米川粮,走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9年东京城宾馆落成,解决了前斗沟子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收入可观。全村15垧的山地全部种植果树,以“123”小苹果为主要树种。自此开始,前斗沟子村集体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1995年,12垧河套地旱改水,实现了村民吃上自产大米的梦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与斗沟子林业的密切合作是前斗沟子村走向富裕的桥梁,前斗沟子村农民一边发展农业生产,一边以森林采伐、倒套子、运材、归楞、装火车为主导发展副业。“农工商一体化”使前斗沟子村在20世纪90年代稳步发展,率先跨入省级文明村行列,成为牡丹江地区富村之一,当时,村集体固定资产30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2000年,国家发展实施“天保工程”(天然保护工程),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前斗沟子村以林创收的局面。
2001年,村委会主任刘士东、党员谢亚国带头探索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全村黑木耳产业已经发展到每年3000万袋种植规模,实现年收入4500万元。
2018年,前斗沟子村建起了黑木耳产业园,带动了周围村屯的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村域经济发展龙头企业。
马河乡前斗沟子村食用菌产业园
六、前斗沟子村大事记
1.基础设施建设
1962年,通电仅用于村民照明。
1975年,全村低压线路改造引入三相电,从此有了动力电。
1982年,打了第一口深水井,在马河公社率先吃上了自来水。同年,翻盖校舍600平方米,重新开办商店、村俱乐部、村卫生所。
1986年,新建村办公室、农机具配件大库。
1987年,建村集体产业“东京城宾馆”。
1993年,农田架线改造实现了旱涝保收。
1994年,新建砖瓦结构的学校。购置计算机供学生使用,率先跨入省标准化小学行列。
2001年,修建村村通公路,实现村通网络,有线电视进户。
2009年,筑水泥、石头混合堤坝1000米。
2010年,重修村委会办公室,新建休闲娱乐广场1000平方米。
2012年,筑建村水泥路面,实现巷巷通。
2018年,安装节能路灯35盏,实现全村夜晚“街街明”。
2.百姓生活改善
1964年,村民贾学才购买了第一台自行车。
1967年,村民贾学才购买了第一块上海牌手表。
1973年,村民王德义新建了第一座砖瓦结构房屋。
1980年,村民崔荣海第一个购买了日本产三洋牌12英寸黑白电视机。
1982年,村民张秀臣第一个购买了东风141汽车。
1985年,路奎祥、张福忠考入牡丹江师范学校。
1993年,村民安装固定电话10部。
3.学校
1962年开始有村复式班教学,有10名学生,分成3个年级,由张秀岐任教师,教室是马厩改造的一间房。
1965年,有3个教学班、4名教师,校址在村西沟8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教师:庄瑞年、杨树范、陈玉菊、汪瑞江。
1972年,在北村新建一处占地6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校舍,有5个教学班,校长李忠和。
1996年,重新建800平方米新校舍,成为省标准化小学,校长王金兰。
2005年,由于学生逐渐减少,学生转入后斗学校就读。
2016年有了校车,学生上学放学有车接送。
4.卫生所
1973年,成立卫生所,医生朱志刚。第二任医生沙吉和、第三任医生陈思周、第四任医生李秀敏(至今)。
七、重要人物、先进典型
1.重要人物
贾学才:中共党员,曾参加解放西南战役和东北战役,在战斗中负伤。
陈义全:中共党员,曾参加东北抗联。
2.先进典型
邱吉兴:中共党员,1978年在用大型收割机作业时,由于机器故障而因公殉职,享年35岁。
八、主要姓氏、宗族
1962年由几户朝鲜族人组成,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迁出。据2018年统计,全村谢、薛、贾、王等姓氏占比例较大。现在村民多为汉族,少数民族有1户满族、5户朝鲜族。
九、所获荣誉
1979年,获宁安县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1980年,获牡丹江示范村荣誉称号。
1981年,获牡丹江市规范化示范村荣誉称号。
1983年,获宁安县双文明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
1984年,获牡丹江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1985—1990年,连续五年获牡丹江市先进示范村荣誉称号。
1991年,获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1992—1995年,连续四年获宁安市双文明建设标兵、牡丹江市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2005年,获木耳基地先进村荣誉称号。
2009年,获宁安市新农村建设进步奖。
2014年,获牡丹江市生态村荣誉称号。